岳飞网爱国者论坛
标题:
厚德载物,岳飞精神中的德行担当
[打印本页]
作者:
岳增省
时间:
2025-9-5 14:00
标题:
厚德载物,岳飞精神中的德行担当
本帖最后由 岳增省 于 2025-9-5 14:05 编辑
[attach]4277[/attach]
厚德载物,岳飞精神中的德行担当
岳飞的一生,是对“厚德载物”精神的生动诠释。他以孝悌立德、以自律修身、以仁爱治军,最终以德行承载起南宋王朝的半壁江山,其精神境界超越了单纯的军事胜利,成为中华文明中“厚德载物”的典范。
一、孝悌立德——家国情怀的根基
岳飞的品德修养始于母亲的庭训。史料记载,岳母姚氏在岳飞从军前以“尽忠报国”四字刺于其背,这不仅是对儿子的勉励,更是将儒家孝道与忠君思想熔铸为家国一体的精神纽带。岳飞在母亲离世后坚持守孝三年,目疾复发仍坚持扶柩到庐山安葬,体现了“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孝道本分。这种从孝道延伸出的家国情怀,成为他后来“文官不爱钱,武将不惜死”的德行根基。
二、自律修身——将星品格的淬炼
岳飞把自律精神贯穿始终。他虽贵为枢密副使,却坚持“乐施疏财,不值资产”的原则,将朝廷赏赐尽数分给将士,自己与士兵同吃糙米咸菜。面对秦桧的贿赂,他严词拒绝:“不惟不取,愿以示众,劝廉却贪。”这种“富贵不能淫”的操守,使岳家军形成“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的铁律。正如《朱仙镇演义》所载,岳飞在军中设立“公库”,士兵私藏百姓财物者必斩,这种严于律己的品格,让金兀术发出“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慨叹。
三、仁民爱物——治军为政的境界
岳飞的“厚德”更体现在对百姓的体恤上。在收复襄阳时,他颁布《武穆遗书》,要求将士“秋毫无犯”,甚至规定借宿民宅须黎明即起打扫卫生。民间流传着“萝卜故事”:他在砖圹发现百姓自发供军萝卜,为保护百姓生计,特意立碑警示部属。这种“仁者爱人”的胸襟,使中原百姓箪食壶浆迎王师,形成“父送子,妻送郎,添衣打饭送战场”的动人景象。正如《宋史》所载:“飞之威名,震于夷狄,而慈祥之情,浃乎人望。”
四、厚积薄发——战略智慧的沉淀
岳飞的军事成就绝非偶然。他早年遍读《左氏春秋》《孙吴兵法》,在宗泽帐下十年间虚心求教,练就“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的战术智慧。郾城之战中,他以“麻扎刀”破金军铁浮图,用“步军以拒马器居前,阵如铁壁”的创新阵法扭转战局。这种厚积薄发的能力,源于他“十年之力,废于一旦”仍坚持练兵备战的执着。正如《鄂国金佗编》记载,他常对部将说:“兵在精不在多,将在谋不在勇。”
五、德泽后世——精神丰碑的永恒
岳飞之死虽成千古奇冤,但其精神却如丰碑永存。宋孝宗为其平反时赞曰:“纯正不屈,求仁得仁,虽千载后,如见其生。”朱熹称其“一德始终,万古准的”。这种精神力量穿越时空:文天祥狱中题《正气歌》,冯玉祥将军重修岳王庙,新时代“精忠报国”成为青年楷模的座右铭。正如《满江红﮳写坏》所言:“莫等闲,白了少年头。”岳飞用生命诠释的厚德精神,始终激励着中华儿女以德载物自强不息。
岳飞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厚德载物”,不仅是宽容的胸襟,更是以德修身、以德治军、以德服人的实践智慧。这种精神品格,如同他背上的“尽忠报国”四字,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丰碑。
欢迎光临 岳飞网爱国者论坛 (http://www.yuefeiw.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