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头条新闻 > 精忠特稿

千年沧桑黄柏口 ——岳鄂王后裔黄柏口世系迁徙记

发布时间:2021-05-15 20:18:07  作者:岳天波  来源:岳飞网
黄柏口,在岳鄂王霖支珂后裔孙的迁衍中,是一个重要的发祥地和分迁点,与浙江嘉兴珂祖五世孙琳后裔是一源两支,分称黄柏口世系和嘉兴世系。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随着岁月的轮回,自然的变迁,许多地方和曾经在这块土地上生活、奋斗的先人们的故事,都渐渐地被淹没在历史的尘埃里。今天,我们抚去岁月的风尘,去一探岳鄂王苗裔居地黄柏口的前世今生。

微信图片_20210514180812.jpg

黄柏口,在岳鄂王霖支珂后裔孙的迁衍中,是一个重要的发祥地和分迁点,与浙江嘉兴珂祖五世孙琳后裔是一源两支,分称黄柏口世系和嘉兴世系。据考统计,至今,黄柏口世系鄂王裔孙已外迁五省涉38个县市,总人口达5万余人。黄柏口原属江南徐州府萧县,现属安徽省宿州市萧县,现在地图上已找不到黄柏口这个地名了。据家谱、方志和有关资料记载,黄柏口明时属萧县孝义乡第一图黄白(柏)村,离原萧县故城西北四十里,黄河故道(古汴水)南岸,西与砀山县交界,是砀山至萧县的交通“道口”,有汴水支流“黄柏沟”流经此处,故名“黄柏道口”,也称为“黄柏口”。

微信图片_20210514172803.jpg

微信图片_20210514181728.jpg

今天大概的位置在萧县黄口镇老黄口村西北三里附近。历史上的老黄口村是汉初砀郡杼秋县的治所,东汉时属沛郡,非常繁华,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民风淳朴,文化底蕴深厚。东晋义熙七年(411),杼秋县被废,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又因胡人侵毁,成为一片废墟。后又有移民迁入,逐渐形成多个村落。现在老黄口村还有明时的古庙、残碑遗迹及旧时的护城河和寨墙。

微信图片_20210514181926.jpg

宋末元初,珂祖五世孙琳(1254年生)仕宋度宗朝(1264-1274)金部主事,生二子,长启之、次茂之。一二七九年三月,南宋第九位皇帝宋怀宗赵昺跳海身死,宋王朝彻底覆亡,琳祖“义不臣元,依王墓以居”,隐居在临安(杭州)离王茔不远的灵隐寺。王茔边还有一个褒忠衍福寺,也就是现在的鄂王庙,当时寺和茔尚未成一体。褒忠衍福寺也叫智果寺,宋宁宗嘉定十四年(1221)应珂祖的请求,宋廷将毗近王茔的智果寺改名褒忠衍福寺,作为先王的“功德院”,珂祖为此“捐巨万赀,命僧永机寺,永机撄金丰橐,仅成方丈数间”。元毁,明始重建。大德元年(1297)七月十二日琳祖病逝临安,寄柩于灵隐寺,令长子启之守柩;次子茂之(时年10岁)偕母程氏先归嘉兴,依祖邺侯嘉兴军时所治第、纂《金佗稡编》故处隐居,易姓乐更名咸,后尊母命自临安将父骨灰葬于秀邑象贤乡天字圩。

PICT0596_看图王.jpg

微信图片_20210514182515.jpg

大德三年(1299)五月,元廷罢江浙诸路释教总统所,民心动荡;七月,元廷又据臣言:“岁入不及支出之半”,遂“清出诸寺佃户五十余万编为民”。此时启之三年守孝服满,在忧虑傍惶中决定携子坚一举家北归祖籍汤阴,于是自杭州一路北上。八月,行至山东金乡时,遇黄河决堤,“汴梁、大都、河间水”,无法再行,遂择地为家寓居于金乡。后元廷利用岳鄂王之威望,委坚一公仕金乡,坚一公寻卒。

时光荏苒,坚一传本源,本源传天赋,天赋又传十二世孙彦圣。时至元末,反抗元朝统治的农民起义运动彼起此伏,天下大乱,元王朝摇摇欲坠。至正十五年(1355)二月,起义军首领刘福通在砀山夹河(今名为礼河,在砀山县良梨镇礼河集村),迎接了从徐州武安而来的白莲教首领韩山童之子韩林儿,立为皇帝,建都亳州,国号宋。次年,派部将毛贵攻取了山东,受尽了元残暴统治的百姓应声响附,集国仇家恨于一身的王祖裔孙也自是欣喜。尤其是刘福通打着反元复宋的口号,并在民间广传韩林儿是宋徽宗的九世孙、刘福通是南宋抗金大将刘光世后代的消息,让困居金乡的王裔孙天赋一家看到了回归故国的希望。

至正十七年,毛贵挥师北上,次年克东京汴梁(开封)后回山东,时义军发生内乱,毛贵被诛,山东一带又陷入了纷乱之中。彦圣母亲姚氏夫人在此情形下,决定全家南迁“宋”(此为小明王韩林儿国号)地,于是携子彦圣“抱祖像、家谱及王祖亲笔字迹”,历经千辛万苦由金乡到了小明王韩林儿短居地砀山。然情与愿违,至正十九年八月,刘福通兵败汴梁,退守安丰(安徽寿县);二十三年,刘福通与韩林儿又被另一支起义军首领朱元璋接置滁州;二十六年(1366)刘、韩身亡,彦圣与母姚氏回归故国的希望也由此破灭了,于是就在砀山短居下来。

微信图片_20210514182244.jpg

至正二十八年(1368),朱元璋击破各路农民起义军,在应天府(今南京)即皇帝位,国号大明,年号洪武,结束了蒙元在中原的统治。即位初,朱元璋就下令让农民归耕,奖励垦荒,恢复社会生产和发展。洪武元年(1368)八月,即诏天下:“避乱民复业者,听垦荒地,复三年。”避居在砀山的彦圣母姚氏一家于是在周边遍寻荒地,在砀山县境之东与萧县交界处黄柏沟附近,发现了荒芜已久的杼秋古县治周边有大量荒地,且交通较为便利,姚氏于是撕裂身着的黄缎裙,以黄布条为标,标出三百余顷“占地为业”,后把全家逐渐都迁居了过来,因子彥圣年尚幼,姚氏“据家谱以始祖岳成为户名,至今纳户当差,犹遵成祖名”,“遂定厥居”。黄柏口于此有了王裔岳氏一脉。

彦圣公生五子宽、宾、安、山、玄(元),地多丁盛,渐成大族,所居地两面傍水,百姓称之为“黄柏口岳家湾”。萧县城古称“龙城”,隶属江南徐州府,故后人将王祖这一支后裔称为“江南黄柏口世系、龙城世系”。洪武末至建文年(1400)前后,以“丁地殷繁令宽祖役桃山泽码头”,十三世孙宽公遂迁居于本县东南桃山驿(现为宿州市埇桥区曹村镇桃山村),渐繁衍形成黄柏口桃山分支,“桃山有岳氏自宽始也”。宽传至十八世钟灵公(另有考述),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报朝廷三院审批,在桃山驿站处修建了当时的四大官建岳庙之一“岳忠武王祠”,同时据家藏祖谱编纂了《桃山谱略》。康熙年间,二十一世孙婿葛之藩又和时任登州总兵官转迁天津总兵官、陇籍岳氏昇龙公,以《桃山谱略》为蓝本,合谱共修了《鄂国岳氏世谱》(又称《岳忠武王家乘》),在岳氏家族中声名遐迩。彦圣公五子除长子宽迁居桃山外,其余四子均在黄柏口岳家湾繁衍生息。

微信图片_20210514182746.jpg

黄河故道丰县、砀山、萧县地区是连绵七百年的“洪水走廊”,生存环境极其恶劣甚至残酷,农耕经济受自然影响非常大,特别是明嘉靖三十七年(1588)秋河决丰县南秦沟,“新集至小浮桥二百余里河皆淤平…运河夺泗”,后一直溃决不时,灾荒连年。居住在黄柏口岳家湾以耕作为业的族人们,迫于生计,自此逐渐都离开黄柏口迁往四周,另辟家园,黄柏口和岳家湾的地名也随之在版图上消失了。至今,老黄口村仅有的一户岳姓家人也是后来返迁而居。

微信图片_20210514172903.jpg

黄柏口这一支岳氏族人的迁徙史,是九百年来岳家人与命运抗争的一段悲壮缩影,也让我们仿佛看到了一幕幕时代的变迁史。但不管时代如何更迭,世事如何变幻,身处何境何地,岳鄂王的后裔子孙们始终秉承祖德,胸怀家国,艰苦创业,忠孝传家。这种家族精神将一直延续流淌在我们岳家人的血脉中,并直至永远。

作者:岳天波 (岳飞后裔34世孙 岳飞思想研究会理事)

编辑:岳飞网 增省

本文为岳飞网原创稿件 未经允许 禁止转载


主要查考资料: 嘉兴、桃山《岳氏族谱》 《金佗祠事录》 《岳忠武王精忠类编》 《元史》 《明史》岳昇龙、葛之藩《鄂国岳氏世谱》 明正统《彭城志》 清嘉庆《萧县志》《宿州市境内汴水历史经行路线考》 明泓治《重修徐州志》 清顺治《徐州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