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国家层面、社会层面不同的核心价值。在国家层面上的核心价值包含仁、义、忠、廉,它们是塑造民族脊梁、挽救民族危难、支撑民族延续的精神资源。中华民族、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历经磨难延续至今,而且走向伟大的复兴,关键之一在于我们有这样一些精神资源,并且一代又一代地在中国人中间传承。所以,要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至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就一定要了解中国古代国家层面上核心价值的传承方式。在此,以后人对岳飞的追随为例,来了解这种核心价值的传承方式。
明朝伟大的志士仁人于谦在景泰三年一份奏折中说:岳飞有言,“阵而后战,兵家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又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臣等既蒙朝廷大恩,授以重任,敢不洁己爱军,以振士气,捐躯效死,以报国恩。”后来明朝给他平反,朝廷给他的祭文中说他“丹心炳日,宁甘武穆之冤”。于谦还写有缅怀岳飞的《七律·岳忠武王祠》:匹马南来渡浙河,汴城宫阙远嵯峨。中兴诸将谁降敌?负国奸臣主议和。黄叶古祠寒雨积,青山荒冢白云多。如何一别朱仙镇,不见将军奏凯歌。
明朝伟大的志士仁人张煌言凭吊岳飞的一诗一词都惊天地而泣鬼神。诗《七律·入武林》:国亡家破欲何之?西子湖头有我师。日月双悬于氏墓,乾坤半壁岳家祠。惭将赤手分三席,拟为丹心借一枝。他日素车东浙路,怒涛岂必属鸱夷。词《满江红·怀岳忠武》:屈指兴亡,恨南北黄图消歇。便几个孤忠大义,冰清玉烈。赵信城边羌笛雨,李陵台上胡笳月。惨模糊吹出玉关情,声凄切。汉宫露,梁园雪。双龙逝,一鸿灭。剩逋臣怒击,唾壶皆缺。豪杰气吞白凤髓,高怀眦饮黄羊血。试排云待把捧日心,诉金阙。
1871年,近代伟大的志士仁人秋瑾她非常崇拜岳飞,在就义前一年(1906 年),她祭拜西湖岳飞墓时就表达了“埋骨西泠”,与岳飞墓相邻的愿望。秋瑾就义后,她的坟墓迁了十次,最终迁到了西湖岳飞墓地附近。历史终于让这位伟大的英雄如愿。但是,像上述从古人到后人的国家层面的核心价值传承方式,却主要存在于有志士仁人素质的少数人中间。这些人为什么是少数?原因可能是一个人获得塑造志士仁人素质的先天与后天条件的几率太低。小善易成,大善难成,古今中外都一样。这样的人少了,这样的方式的影响面就不可能很广。多数人要么是缺乏深入接触古人的条件——古代中国不读书识字的人远比读书识字的人多,读书识字的人中,能读到深入了解古人程度的就更少了;要么是缺乏同古人神交的主观素质。
但是,事例证明,并且整个中国古代历史也证明,这样的传承方式具有极其明显而重要的效果。明显在于,它的影响代代相传。查阅二十四史中的列传可以看出,志士仁人,尤其在国难当头时候的志士仁人,真是灿若群星。文天祥在狱中所写《正气歌》,列举了他所敬仰、效法的 12 位古代贤人烈士。岳飞之后,宋元之际文天祥、张世杰、陆秀夫,重庆钓鱼城守军那样的英烈群体;明靖难之役中的忠臣群体;明末东林党人群体;明末清初抗清英烈群体;近代反列强侵略的英烈群体;辛亥革命英烈群体;抗日战争英烈群体……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可以说是英烈辈出。重要在于,这种方式影响的志士仁人成为民族的脊梁,在国家、民族内忧外患的时候他们挺身而出,用他们的奋斗、奉献、抗争,甚至鲜血与生命,维系了社会的基本秩序,延续了国脉与文脉。没有他们,就没有今天的中国和中华民族,他们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明灯,照亮、引领着民族精神的前进,标示着民族精神的高度,使整个国土上空回荡着一股崇高壮烈的浩然之气,从而激励、警醒、召唤着一代又一代后人超越小我,向英雄的高度攀登。永葆这样一种精神,中华民族就具有永恒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