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岳飞文化 > 精忠岳门

特稿:探考“生张死岳”的姓氏之谜

发布时间:2024-11-30 14:27:17  作者:张岳研究会秘书处  来源:岳飞网
在《张岳家谱》第五次编修过种中,“生张死岳”的姓氏之谜始终萦绕在每个人心中。我族究竟姓什么?

640.png

一、破解姓氏之谜是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

在《张岳家谱》第五次编修过种中,“生张死岳”的姓氏之谜始终萦绕在每个人心中。我族究竟姓什么?如果是改姓张,改姓的原因是什么?改姓自何时起?为什么要改?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寻找到答案,则无法对先辈有一个交代,也无法给后世一个交代。

我族自江西迁居到澧县西北的金罗镇、火连坡镇、大堰垱镇等地已有600多年。期间分别于清乾隆年间、道光年间、民国期间和1994年四次编修族谱,但至今为止,仅有民国11年和1994年所修族谱存世,其余早期所修族谱早已毁于兵燹战火。破解我族姓氏之谜的重任不能再等、不能再拖,已经历史性地落在我们这一代人肩上。我们别无选择,只能迎难而上。至于结果如何,不是我辈所能妄测,只能尽力而为之,至少也要为后人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五修族谱完成之后,德清主任带领我们一行四人再赴江西南昌,再次寻根问祖,几经曲折,终于找到了江西省岳飞思想研究会岳喜坚会长。他热情接待我们,并向我们提供了《中华岳氏统谱》和《文渊阁

南昌之行结束后,德清主任又到了杭州岳王庙和陕西泾阳县方志办,然而并没有找到我们想要的资料。二O二四年八月初,在落实办公地点后,由我族前辈尚贵、尚国、世昱和我一起着手研读资料,开始张岳研究。

九月中旬,我们从《中华岳氏统谱》中了解到我们这一支与石门岳氏有着十分紧密的渊源,之后由德清主任带领一行五人赴石门拜谒岳飞思想研究会石门分会岳志泉会长等分会领导。祭拜了移居石门的始祖正林公等先辈,取得了《湘北岳氏族谱》和《岳飞文化与后裔研究》等资料。

之后,研究室四人反复查阅资料,发现了一些线索,经我们小范围多次讨论交流,对我族姓氏迷有了一个大致的研判,但尚待深入细致地研究。

二、族谱中的疑点与我们的推理

我族族谱历经五次编修。第一次在清乾隆年间,由新河九范公牵头,在澧州金牛池旁首建张氏祖祠,再修族谱。合九澧张姓为一族,而支派杂乱,并未统一。第二次在道光甲午至乙酉(1844-1845)年,我族建祖祠于张顺桥西面,同时编修族谱,此次修谱统一了我族字派,为:廷应良兴大,士明科定登,仁尚世德子,福泽进丕成,先达开广运,学本一金绳,生又逢天选,位列上朝君,秉忠树芳远,化国启书声。第三次在民国十一年即1922年。第四次在1994年,此次因经费原因,未能全部完成。第五次在2022年至 2023年,五修族谱主要参考国十一年所修旧谱。

1、迁澧时间。据族谱载,我族始祖志易公于明初由江西南昌府南昌县谷家巷鹅公井迁居澧州西北部。第二次由思兰公率同族子孙迁澧,时间有两种说法:一是我族十五世孙张著于民国十一年所写序言中提到“明未来自江右”;二是我族十六世孙仁溪公在四修前言中所写的景泰年间迁居澧州。据族谱中记载,思兰公祖父荣桱宣德初任陕西耀州、江南江阴知县;其父龙光景泰时任陕西泾阳知县。故我们推测思兰公不可能明末迁澧,而景泰年间迁澧可能性很大。

2、我族真实姓氏当为岳姓。一是凡生死异姓者,死后的姓氏一般为本姓。二是我族迁澧族人中,鲁家冲一支三世祖名为岳谏,七房湾三世祖名为岳表,我们推测二人均为真名,可惜未找到墓碑来确定。三是我族定居地中有古地名岳家嘴,此地没有一家岳姓之人,主要居住者为我们张岳族人。四是祖祖辈辈口传给后世子孙的说法,说我们这一支为岳飞后人。很多80岁以上的老人都记得先辈口传这一说法。五是岳喜坚会长见到我们后说的第一句话就是:“不是岳家军,就是岳家人。”这说明了血缘相连的人之间有一种莫名的亲近感。当时在场的原江西省人大退休的黄老也说,我们一行人长相也与飞祖很像。

3、改姓时间与原因简析。我们分析,我族改姓时间应在思兰公迁澧之际,具体应为明景泰未或天顺初年。理由如下:

①当时政治背景复杂。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八月十五日,明英宗朱祁镇因率兵亲征瓦剌在土木堡被蒙古瓦剌部骑兵俘获,史称“土木堡之变”。郕王朱祁钰临危受命监国并随即登基,改元景泰,遥尊朱祁镇为太上皇。景泰八年(天顺元年)二月十九日,朱祁钰于西苑驾崩,年仅三十岁。复位的明英宗朱祁镇改元天顺,削其弟帝号,谥为“郕戾王”,以亲王礼葬于北京西山景泰陵,是唯一未被葬入帝王陵寢的明朝皇帝。景泰八年(1457)正月十六日正准备次日上朝商议皇储问题,未料这一夜却发生了“夺门之变”。石亨、徐有贞等领兵打开长安门,请明英宗复登大位,到东华门,英宗高喊“我是太上皇”,东华门随声大开。徐有贞在早期前高声宣布:“太上皇复位。”目瞪口呆的公卿百官在徐有贞的催促下,匆匆整队入宫拜贺。明英宗复位当天即逮捕了兵部尚书于谦、大学士王文,并将一批大臣、太监下狱。此间,思兰公之父龙光公正在陕西泾阳任知县,而且是景泰帝任命的官员,肯定要面临牢狱之灾。突遭此难,思兰公仓促之间只好从陕西泾阳奔赴湖广澧州,投奔先期到此地的志易公一脉。临行走时,六个儿子金珊、银珊、凤珊、虎珊、广珊、钦珊中只带走虎珊公一人,其余五子下落不得而知。也许逃到别处,也许被捕。

②避难改姓。思兰公到澧之时,移居澧州西北的岳姓人不多,推测当时志易公等一世祖已故,二世祖或许在世,或许不在;三世祖岳谏公、岳表公,四世祖龙珊公、虎珊公、定珊公等应在世,思兰公与他们会合后,将经历的遭遇进行讲解,为了避免今后子孙遭劫难,他认为应该改姓,便采取了生姓张,死后回归本姓的办法,大家应该的办法是同意的。改姓之事涉及人数较少,不必大动干戈,故而简便易行、顺理成章。当时改姓因为是家族之事,也不必向官府报备,不像现在那么麻烦,而且当时尚未修家谱,定字辈,只是改姓。并定下生张死岳的规矩了事,后人便由此传下来了。此说虽为推测,但也有些佐证:一是思兰公一支到十世“大”字辈才有生卒年月和墓处山向等信息,其他支系亦大致如此,似乎在有意隐藏,直到清代方有信息记载。二是思兰公一支在明代没出一个有功名的人,但其他支却有。到了清代,思兰公一支才有大量考取功名的。三是志易公五世孙必清在世期间已改姓为张,有碑为证。必清公生活的年代与思兰公重叠之时较多,侧面印证了我族改姓自思兰公迁澧之时起。

综上所述,我族原本姓岳大体是毋庸置疑的。那么,我们是飞祖后人中的哪一支呢?

三、我们是飞祖子孙哪一支的初步判断

飞祖出生于公元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遇害时,年仅39岁。飞祖一生尽忠报国,是南宋抗金名将、军事家、战略家,是中华民族的英雄。 

飞祖一生共有五个儿子,分别取名为云、雷、霖、震、霆。我们翻阅《中华岳氏统谱》,并经研究室四人交换看法认为,我们这一支人为震公兵员可能性稍大。震公生子六:瓒、琯、玭、琚、璹、璿,我们可能是是琚王居公一支。琚公生炳公,炳公生嘉猷、嘉勋、嘉谋、嘉谟四子,嘉猷生善、义二子,善公生俊,俊公生铉、镠,铉公生诗,诗公洄春、逢春。逢春公后裔中,统谱上记载“元未,十五世孙岳逢春因战乱流落吉水,至十六世岳正林等四人移居石门、陕西、澧县、永州”(四地的排列顺序上,《湘北岳氏族谱》上的记载为陕、永、澧、石)。但《中华岳氏统谱》上却没有陕西、永州、澧县这三支人的记载。即使澧县一支改了姓,没有上传信息给统谱编委会,陕西、永州二支也没有上报信息吗?可见此说存疑。

洄春公元未避战乱从江西泰和迁衡山静谷冲,生子希颜、希颜生端隆、颁隆,端隆生宗尧、宗耀、宗秀、宗禄、宗森、宗礼、宗临、宗富,宗耀生志仁、志义、志暹、志贲,宗礼迁异省,宗富回迁江西。

初步分析,我们应为洄春公后裔。理由如下:一是统谱中志义生子震,然后便没有记录了,既未注明乏嗣,也未注明外迁。二是志义与我族始迁祖志易同音,毕竟古文义字笔划较多,书写不便。且志易公文化不高,便写成了更简单的易字。三是洄春公十六世均为单名,我们三世祖岳谏、岳表也是单名。四是志易公可能是带着孙子迁澧的,因为我们岩板垱一支缺二世祖。

宗富回迁江西后,如果移民到澧州,则我族族寨湾、七房湾、岳家嘴三支可能为宗富之后。

岳飞网主编增省宗贤说我们可能是岳云之后,也是有可能的。只是我们从统谱中没有找到任何蛛丝马迹,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我族谱载志易公明初从南昌县迁来,《中华岳氏统谱》及岳志凤所著《岳飞文化与后裔研究》中记载,明初南昌只有霖公扬子洲一支人,为岳柱公后裔。那么我们也有可能为霖公之后?

由于族谱编修年代与我族改姓的年代相差近三百年,编修之人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判断难免带着主观色彩。我们必须辩证地看待族谱上面的观点,客观判断其真实性、可信度。所以本文只是初步分析,真实历史的面纱尚待族中有识之士来揭开。这篇“生张死岳”之谜初探,发表在岳飞网,希望宗亲发表见解。如有我族族亲,尽快联系我们。


张岳研究会

 2024年11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