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头条新闻 > 精忠特稿

岳钟灵及武穆家祠建迁时间考略

发布时间:2021-05-22 19:28:06  作者:岳天波  来源:岳飞网
桃山岳王庙于明万历十九年(1591)由钟灵公报政府批准,在原有家祠的基础上开始扩建,用了两年时间于1592年建成。

默认文件1621679607036.png

岳钟灵及武穆家祠建迁时间考略

岳钟灵,字粹岩,拔贡,王十八世嫡孙,世居徐州府萧县桃山里。以孝行闻名乡里,履次受到政府褒奖。仕渭南县丞期间,为官清廉,心系民众,颇有口碑。明朝万历二十年(1592)经报当时的中央政府批准,在桃山(古为驿站)修建了当时四大官建之一的“岳王庙”,而在黄柏口世系家族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钟灵公生平及事迹

现发现最早记有钟灵公事迹的是明万历五年(1577)的《徐州志》,在卷五人物中记有: “岳钟灵,性禀谦冲,天植纯孝。父病,医祷备至,竟不禄。既葬,志欲庐墓。念母老,不敢远出,乃于堂外设主,昕夕哀奠,且厪定省于慈帏,三年间未尝一窥私室。乡人称其得事死事生之礼。”嘉庆《萧县志》载:“岳钟灵字粹岩,宋武穆王十五世(十八世)孙也,弱冠补诸生,试辄上等。遭父丧,哀毁骨立。及葬,躬庐父墓者三年,乡人咸称之,以其状白于邑令,上闻,旌表其第。(旧志)”

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进士、官仕两淮巡盐御史福建晋江人徐缙芳所作《岳钟灵传》记述:岳钟灵幼时师从余姚籍老师,性至孝。父亲岳梓为诸生,因命运不济,家道中落。他一边在县学读书,一边耕作,时而经商,赡养父母,家境也日益好转。三十岁时,父亲去世,守孝三年,因孝行得到本地政府表彰。不久便捐资入太学(拔贡生)。游学归来后,上报政府批准,自备祭田,于万历二十年(1592)建成了桃山岳王庙。五十六岁时母亲去世,又守孝三年,不久就到渭南做县丞,两年后辞官回乡。

王九叙(字庚和,河北省肃宁县人,万历二十九年进士,三十年仕渭南县令,官至福建道监察御史,升陕西布政司参政)在《忠烈传序》一文中说“岁壬寅,不佞甫官渭阳……昭王职云少尹粹岩君,时与焉。”又记:“君携忠烈集一帙,因公余示予商之……”,这里清楚地记载岳钟灵是于万历壬寅三十年(1602)在渭南做县丞一职,与王九叙曾同衙为官。

按以上记述推算,钟灵公五十六岁母丧时应为1598年,守孝三年后不久于1602年仕职渭南县丞。查考明朝的官员退休年龄规定,明代地方的文职官员可干到六十五岁退休,故钟灵公于六十岁任职渭南县丞不违背常理。另外作为拔贡生,其仕途较进士及第有所不同,要有较长时间的等待补缺,有的拔贡生终其一生也没得到正式官职。依此前推,钟灵公应生于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三十岁时(1572年)父亲去世,三十四岁(1576年)入国子监(拔贡),五十岁(1592年)修成桃山岳王庙,五十六岁时(1598年)母亲去世,六十岁时(1602年)仕渭南县丞,六十二岁(1604年)从渭南辞官回乡。

上述传、序两文的成书时间均在明万历甲寅年即1614年,对钟灵公生平的记述较为完整且可信度较高。两文中均未显示表明岳钟灵已去世的信息,现有的资料中也没有查到钟灵公的卒年记载,故钟灵公寿年应在七十二岁以上。

钟灵公小的时侯就很崇拜孝行贤君,上私塾时就把春秋时贤君卫国的文公、成公父子像“奉净室中,日焚薰瞻礼”。少时,因舅父武氏牵涉官司,其父亲的名声也受到了影响,于是便自绑手足、着囚服至官衙前,代父请求处罚,世人称奇。父母去世后,两庐墓所三年,以尽其孝道。其孝行四乡八里远近闻名,政府也多次对其褒扬。他经历了父亲、胞弟钟杰、长子梦熊和儿媳王氏先后早逝的惨痛经历,坚持修建了桃山岳王庙。在任职渭南县丞的两年时间里,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在渭南城西湭河上,多方筹集资金修建了石桥,方便了百姓过河,而自已不贪一分一毫,百姓因此叫他“岳佛爷”、“岳神君”。辞官回乡,百姓再三挽留不得,于是都绘其影像夹道送别。钟灵公在家境没落、多名至亲先后离世的逆境中,自强不息,努力学习,且耕且贾,以孝养父母为子职,体现了岳家人固有的忠孝持家、拼搏奋斗精神。

家族成员简考

一个家族良好的家风,是世代传承、潜移默化而形成的。作为岳王的嫡裔,钟灵公上下三代人的品行从简考记述中可见一斑,对今天我们鄂王后裔在家风庚续培养方面也有很好的启发。

祖父岳讃,行三,生于1500前后,清康熙《鄂国岳氏世谱》上记载为吴县教谕,今查现有资料没发现其他文字资料和记载。

父亲岳梓,行二,生于1518年前后,诸生,娶国戚武迪之女为妻,早逝,卒年不到五十,生二子钟灵、钟杰。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其妻马皇后(名马秀英,今宿州市埇桥区夹沟镇辛丰村人)的舅家姓武,居萧县仁智乡(今为宿州市埇桥区曹村镇前旺村),这一支武氏望族在明时被称为国戚,钟灵母亲武夫人就出自这一族。武夫人贤良淑德,颇具母仪。清顺治11年(1654)《徐州志》卷七载:“武氏,岳梓妻,国戚武迪女也。夙闲母仪,梓逝,抚训二子钟灵、钟杰成立。齿近八旬,高节俨然,抚按郡邑,咸以节孝渊源表其第。”

胞弟钟杰,生于1555年前后,二十多岁时在兄长钟灵出远门求学期间不幸去世。其妻刘氏,天性至孝,是徐州大族正派人家子女,丈夫去世后,她誓不改嫁,一心孝侍婆母,孝行远近闻名,人称岳孝妇。清乾隆七年(1742)《徐州府志》卷二十二记载:“钟杰早亡,其妻刘氏矢志奉姑,尝割股以愈姑疾,有司表曰节孝。”明徐缙芳《精忠类编》二卷也有记述刘氏孝行的《岳孝妇传》一文。

长子梦熊,字尔占,庠生,生于1571年前后。少时,其父钟灵公游太学期间,就将其带至嘉兴宗弟岳元声处读书求学,住在嘉兴北城外的穆和溪边别院。梦熊少年英俊,天资颖悟,勤奋好学,年少时就已考中秀才。万历甲午二十二年(1594),在留都南京参加会试,大家都认为肯定能中榜,不料竟落选。回家后赿加发奋,因为精力消耗压力太大,不久便染病而卒。其妻王氏,是徐州贡生仕大兴县训导王三槐的长女,梦熊卒后,誓随夫去,祖母劝说未果,趁家人不备饮鸠殉夫,时年二十岁。一对年轻夫妻先后离世,令人惋惜,为此宗叔父和声(嘉兴岳门三进士之一)作《桃山哭宗侄梦熊并厥配王烈妇》一诗。王氐的妹妹也是烈妇,《徐州志》、《萧县志》中均有记载,郡人为此作《双烈传》,姐妹二人同入烈女祠旌表。

次子梦凰,字绳武,庠生,妻张氏,生三子武孙、鹏孙、穆孙。清嘉庆《萧县志》卷十四载:“岳梦凰妻张氏,夫亡守节,教子成立。年九十余,忽见二青衣持宝幡迎之,遂卒。”

孙穆孙,字绍先,行三,庠生,配吴氏,生四子三女。妻吴氏是鱼台县贡生、曾任浙江宁波别驾吴汝琜(通判习称别驾,吴因病辞官回乡)的妹妹。吴家是彭城望族,吴氏长兄吴廷燮是康熙八年己酉科顺天榜举人,次兄吴廷焞为骠骑将军张胆的女婿。1682年“三藩之乱”后,穆孙公已至晚年,而桃山岳王庙建成历经明未清初战乱至此己近百年,祀田不在,香火不继,穆孙公于是重置祀田,并对庙宇进行了修葺,以次子岳昇为奉祀生,复行祭祀。其三子岳㫤由荫官四川永宁千总(府志、县志均记为游击)。其二女婿文学葛之藩,在康熙三十三年(1694)前后与甘肃永泰岳公升龙(时任登州总兵官迁天津总兵官),以桃山族谱为蓝本,合修了《鄂国岳氏世谱》(也称岳忠武王家乘),庄浪永泰世系从此与江南世系同编溯源。

武穆祠始建及迁移记载时间勘误

桃山岳王庙于明万历十九年(1591)由钟灵公报政府批准,在原有家祠的基础上开始扩建,用了两年时间于1592年建成。在清朝以后的顺治、乾隆、嘉庆、同治等各个年代编修的徐州、萧县方志及《一统志》上,大致都记载为:岳武穆祠,至正八年(1348)裔孙岳彦圣立于县西北黄柏口,十二年迁东南桃山,十八世孙岳钟灵重修。这里记载的事实正确,但年代时间疑有误,与家谱记载的迁徙时间不符。

清嘉庆《萧县志》·卷十三·流寓载:“岳彦圣,宋武穆王之后。至正八年,避乱徙居于萧。” 至正八年彦圣公一家尚在山东金乡,刘福通也还没有起事,到了至正十八年(1358)为避乱才开始南徙砀山,明洪武元年(1368)渐徙萧县黄柏口。故县志上关于彦圣公的记载 “至正八年”,疑漏写了一个“十”字,应为“至正十八年”,这才与我们家谱记述的迁徙时间相符。如此,方志上“武穆祠至正八年(1348)裔孙岳彦圣立于县西北黄柏口”的时间记载也是错误的。

以上方志上的记载都标明转记于《旧志》。那么《旧志》是什么年代修的呢?明正统年间编修的《彭城志》一序文中写到:“国朝永乐十八年(1420),朝廷命各郡县各修志书,上于礼部,而吾州始有志。当时成于仓卒,不能无详略之……”。据此记述,徐州府及下辖各县最早编修方志的时间应该是在明永乐十八年,而且因为成书仓卒,记载的不详细,资料收集、文字书写也不可避免的有错漏之处。

据考,彦圣公及母姚氏夫人一家是洪武初年(1368)方从砀山移居黄柏口,所以武穆祠不可能是至正八年就立于黄柏口,最起码是在彦圣到黄柏口数年后。查明泓治《重修徐州志》·乡厉载:“洪武八年(1375)州府定制每里立无祀鬼神坛一,命耆老岁以清明日、七月十五日、十月一日用羊豕酒果致祭。”正统《彭城志》载:“乡厉坛在州旧九十四里,每里设一坛,凡九十四所。”明朝初期,统治者为稳定民心秩序,要求各地建立庙坛,祭祀山岳神灵、历来圣贤明君及忠臣烈士等,以此来联络君民关系、维护朝廷的统治政权。方志清楚记载洪武八年徐州府辖内方才有这个规定,并要求在每里社均要建一处,在这种背景下,彦圣公和家人才修建了武穆家祠而祭祀。故武穆祠立于黄柏口的时间应是洪武八年而不是至正八年。

而后续修的各方志,多是根据永乐十八年草修的《旧志》的记载而续记转记,将原文上一句“至正八年立于西北黄柏口”和下一句的“十二年迁东南桃山”误认为都是至正同一年间的事。而《旧志》记载“十二年迁东南桃山”本意是永乐十二年(1414),因为武穆祠迁移时间和修方志时间处于同一朝代,故省掉了“永乐”的年号。根据家谱和有关资料推算,彦圣公的长子十三世宽公在建文二年(1400)前后才迁居本县桃山里。永乐十二年为1414年,这时宽祖迁居桃山己有近十五年时间,家业有成,子嗣兴旺,宽又为彦圣公长支,加上黄柏口地处水患泛滥区,故将武穆家祠迁至了桃山,时间吻合,也合乎情理。

按此考述,彦圣公及武穆祠建、迁时间的准确表述应该是:岳彦圣,岳武穆王裔孙,元至正十八年(1358)迁萧。岳武穆祠,洪武八年(1375)裔孙岳彦圣立于西北黄柏口,永乐十二年(1414)迁于本县东南桃山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