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头条新闻 > 精忠特稿

文怀沙:岳飞是历代传统道德的最高典范

发布时间:2024-05-10 16:51:15  作者:文怀沙  来源:岳飞网
道德,是人类社会规范自己,赖以维护秩序的思想约束力,也是全社会约定俗成的是非标准。一个社会具备什么样的道德水准,既直接影响着这个社

微信图片_20240510165440.jpg

道德,是人类社会规范自己,赖以维护秩序的思想约束力,也是全社会约定俗成的是非标准。一个社会具备什么样的道德水准,既直接影响着这个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同时也关系到每个最小的社会细胞-家庭及个人的发展和安宁。

中国古代的“忠、孝、节、义”等道德观念,在进入现代以后,经历了各种各样的曲解、冲击和诋毁。特别是十年“文革”持续地践踏,犹如在中国人的思想中持续了十年的唐山大地震,道德观念被颠覆得出现了危险的裂痕。紧接着,社会高速发展地进入商品经济社会,而我们的思想道德建设却与经济发展成反比地日趋苍白无力。时至今日,层出不穷的丑恶现象,已经直接渗透到经济、文化以及老百姓生活等所有社会层面。简单地以“个性化”、“多元化”等词汇来涵盖当今中国社会的思想状况,根本无法掩盖普遍的道德沦丧这一触目惊心的事实。难道不是吗?且不说比比皆是的商业欺诈行为,骨肉相残的事也屡见不鲜。一贯被称为“象牙塔”的思想界,近几年更有形形色色的奇谈怪论蜂起,企图为洪承畴这个著名的变节者翻案者有之,热衷于颠覆岳飞民族英雄的历史地位者有之,公然否定中国五千年文化历史者有之。这些人追名逐利、不顾廉耻已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本身就是道德沦丧的最典型例证。看来,在这些人的心目中,将自己的优秀道德传统忘得一干二净、不辨黑白、不分香臭还嫌远远不够,一定要树立一套大粪为香、鲜花为臭的道德标准方能遂愿。必须指出,他们的矛头所向,不仅是历史上的几个著名人物,而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繁衍至今赖以生存的精神食粮。如果割断了中华传统道德这条血脉,中华文明何在?强国富民岂不要成为南柯一梦?

忠孝两全 顶天立地

人们常慨叹“忠孝难以两全”,是指在为国家、民族的事业尽忠尽责时,却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给自己的父母尽心尽力地照顾,在“忠”和“孝”之间始终难以两全其美。然而,在岳飞短暂的三十九年生命中,忠和孝却水乳交融地贯穿始终。

孔夫子说:“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意思是说,一个人在父亲在世时要观察他的志向,父亲去世后,要看他的行动,如果他能长时间遵守父亲生前的道德规范,就可以称为孝子。据史料记载,岳飞的父亲岳和,是位忠厚长者。在自己家境并不富裕的情况下,看到邻里谁家断炊,就把自家节省下的粮食去接济。他说:“自己少吃一点,能救人命乃是积德,难道不应该吗?”母亲姚氏,贤惠善良,深明大义,对儿女从不溺爱,“岳母刺字”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早在岳飞年幼时,他们不仅要他参加劳动,还不顾贫困的生活条件,送他到村里农闲时开办的私塾去读书。岳飞十二岁,就带他拜当地的一位高手学习武术,不久便全县无敌。后又让岳飞拜同乡、北宋名将周同为师,学习弓弩。周同爱惜人才,胸襟开阔,对岳飞十分喜爱,把自己的武艺全部教给他。在他的调教下,岳飞练就一身出众的射箭本领,为他日后在抗击侵略、平定叛乱中屡立战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当时的宋朝,不仅被北方的辽国侵占了大片领土,还面临着羽翼渐丰的金国的威胁。昏庸的朝廷为了对付辽国,竟对金国频频示好,企图借助金国的力量来与辽国抗衡。金国乘人之危,借着和宋朝夹击辽国而得到燕云十六州等宋朝领土。身处“山河破碎”的动荡之中,岳飞父母对岳飞的教育,寄托着抵御外侮、强国安民的强烈愿望。由此,在少年岳飞的心目中,对国家和民族的“忠”就和对父母的“孝”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他生命的轨迹正是遵循父母所愿,实践了他在父亲面前所许“以身报国,何事不敢为”的誓言。尽管他为国家民族常年南征北战,无法守在父母身边侍奉晨昏,尽管他抗击侵略的主张和战略屡屡受到来自朝廷的阻挠设置停滞,但他就像强弩射出的一支呼啸之箭,百折不挠、矢志不渝地去“尽忠报国”,同时也是在实现父母的心愿和志向。因此可以说,他的忠诚就是孝道的最高境界。······

在这里不能不提到岳飞家乡汤阴,文化底蕴深厚,民风尚古。岳飞从小就读于私塾,养成了阅读的习惯。从前人的著述中所受到的传统道德教育、故乡良好的文化氛围以及父母、老师的高尚品德对其的影响是高度一致的。幼年时所有这些条件,构成了岳飞终生抱持“忠、孝、节、义”传统道德观念的肥田沃土,这对于今天为人父母者是有深刻启迪的。

孔子把“父没观其行”作为衡量一个人是否有孝道的标准,可见古人对传承优秀传统道德的看重。纵观岳飞一生,为实现父母对其“尽忠报国”的殷切期望,以抗击侵略、维护百姓安宁为己任。请看:得知朝廷在金国大举进攻时要退避南迁,他不顾自己人微言轻,直接上书劝皇帝“还京师······统六军渡河北上,天威所至,将帅一心,士卒鼓舞,中原故土指期可复”,招致自己被罢官;金军气势汹汹地渡过长江,高宗吓得在江、浙、皖一带到处逃窜,岳飞两次“泣谏”留守建康主帅杜充抗敌遭拒绝,杜充后来叛变投敌,岳飞挺身而出,率部与敌周旋,取得了六战六胜的战绩,振奋了民心军心;在给养不足、粮草匮乏的困境中,一方面严明军纪,一方面拿出自家米粮供给部队,取得清水亭、牛头山、静安三大战役的胜利.直至收复建康,被江、浙、皖一带的百姓修建祠堂,祈以香火;由于战功卓著屡次被皇帝褒奖加官晋爵时,却请求以母亲、妻儿为人质,调任离抗金前线更近的地区任军职,写下了《满江红》这篇悲壮的诗词,表现出岳飞谨记父母之志,国家、民族的利益至高无上的情怀。

特别要指出的是,高宗一再破坏抗金的大好形势,岳飞则以上庐山为母守孝的行动,公开表明他的不满。同是守孝,这次却包含着他难以实现收复中原志向的悲愤,对最高统治者高宗、权倾朝野的秦桧为代表的强大投降势力的一次抗争。此后,在率大军势如破竹扫荡金军时,他多次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气概拒不听命于高宗要他撤退、班师的诏命,甚至在高宗和秦桧面前,直言“相臣(指秦桧)谋国不臧”。“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明知抗争可能给自己招致杀身之祸,却一力坚持直至被害,这不正是对父亲教导的回报吗?这不正是对母亲刺字的回报吗?在用自己的生命实现了“尽忠报国”这饱含父母深情的夙愿同时,岳飞也用自己的血书写了最高境界的孝道。

高风亮节 义重泰山

气节是人对信念的坚定不移,而“义”字则包含着以国家利益为重的胸襟和对亲人朋友的挚爱。要判定一个人的言行是否有气节,往往是看他在身处逆境时的态度和行为,而要了解一个人是否深明大义、注重情义,则要看他在春风得意时的表现。岳飞之所以被人敬仰如神,也正是由于他的高风亮节和义重泰山。

岳飞第三次从军,遇到的主将是坚决主张抗战的儒将张所。他第一次见到张所时,张所问他,“听说在宗(泽)留守麾下你是一名勇冠三军的战将,你能抵挡多少敌人?”岳飞答道:“现在用兵的人都说自己勇冠三军,可是,如果在战前没有成熟的策划,战斗就没有胜利的把握。”张所惊讶地起身说:“你不是行伍中人呀!”随即请岳飞坐下和他谈论时事,从而非常器重岳飞。从此岳飞的官职不断得到晋升,他的军事才华得以尽情施展。

据史料记载,岳飞曾不止一次地率部平定叛乱。而他多次以民族大义对这些匪徒进行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规劝,使其主动归顺,大部分变成了抗击金国侵略的有生力量,而对老弱病残者则发给路费安排回家。同时,这样的举动也避免了不少生灵涂炭的灾难。岳飞对人民、国家的情义可见一斑。

从史料可以看出,岳飞对平定叛乱的态度和对待抗击金国军队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对于入侵的外敌,岳飞大刀阔斧毫不留情。而对这些因战乱而趁火打劫的匪徒,他总是能不杀就不杀,尽可能地晓以大义,使他们能够幡然悔悟,加入抗金救国的正义之师,变成为民族利益而战的勇士。孔子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人之方也。”意思是说,一个仁义的人,自己想建树的还帮助别人建树,自己想做到的也要帮别人做到,能由自己推及到别人,就是仁义之道。岳飞在剿匪过程中所做的一切,充分体现了他的大仁大义。史书记载,平定李成、虔吉匪徒后,江西一带的百姓在家里挂起他的画像,奉若神明,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写到这里,不得不提到杨再兴。岳飞在率部平定曹成的叛乱中,擒获了猛将杨再兴。公元1129年,杨再兴就在匪首曹成的军中效力,其武艺高强引起岳飞的注意。当时,曹成联合王善、董彦政等匪首,号称五十万大军与岳飞的八百人马在京师南熏门交战。有关岳飞研究的著作中有这样一种说法,是杨再兴杀了岳飞的弟弟,笔者未经史料的考证。但在1132年广西荔浦的战斗中,杨再兴利用偷袭刺死了岳飞的第五将韩顺夫确是事实。但岳飞在擒获杨再兴以后,不计前嫌,依然用国家民族的利益打动他,使杨再兴心悦诚服地变成了岳家军中的一员,后来成为抗金战场上的猛将。“不念旧恶,怨是用希”。岳飞胸怀大志,以天下为己任,不计较个人恩怨得失,使得他具备了非凡的人格魅力,不但征服了匪徒,得到百姓爱戴,甚至受到敌对者的赞许。

如此豁达大度的宽广胸襟不是凭空而来的,它源于岳飞对抗金救国、挽救民族危亡的强烈使命感。在岳飞心目中,与这一崇高的使命相比,一切恩怨都变得微不足道。古往今来,能化敌为友的人少之又少,能将恩怨一笔勾销的人少之又少,而在生活里钩心斗角、尔虞我诈、不共戴天的现象则比比皆是。时至今日,利益渗透所有人际关系,道德无存做人也就没了规矩,于是乎相互拆台、损人利己、明争暗斗、甚至你死我活,在今天的国人中一言不合、大动拳脚更是屡见不鲜。究其原因,就是缺少了一种胸怀,缺少了一种志向:除了自己的利益外没有任何值得自己去关注的,更不要说责任了,国家、民族、社会与我何干!没有了大义,当然会把一己的私利看成天大。当今社会的人,处处能感觉到道德沦丧带来的掣肘,却很少有人认真思考造成的原因以及如何去改变。毛泽东曾经说过:“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这话在今天提起更有深刻的现实意义。而“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岳飞所体现出的大义永远是我们为人的楷模,这是整个民族兴旺发达的需要。

有人问,岳飞明知朝廷不愿坚决抵抗金国的侵略,为何不造反?从上述事实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北方领土大片地落入侵略者之手,无数人民在遭受蹂躏的时候,岳飞视造反为“苟活”,是一种对国家民族的背叛行为。因此,他根本不可能选择造反这条为他所不齿的路。在一个封建集权国家里,皇权是至高无上的,只有争取最高统治者的首肯来形成抗战的大势,才有可能真正实现他“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凶奴血”的抱负,即便这样的可能微乎其微.他也决不会落草为寇。这并不是如有人所说的愚忠,相反这正是他气节的一个反映。在朝廷和金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条约后,为安抚抗战派的文武官员,使众人服从低三下四的投降决定,给他们各自加官晋爵。岳飞怀着悲愤的心情四次上书坚决地拒绝了令人垂涎的晋升。正如孔子所说:“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高官厚禄不能改变岳飞要抗击侵略、尽忠报国的志向,卖国求荣的皇帝钦封的官职,在岳飞眼里一钱不值。这分明是以拒绝的方式向皇帝发表抗战到底的宣言!不仅与愚忠风马牛不相及,而且恰恰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民族英雄的气节,以及为了这气节视死如归的决心。正因如此,他才成了皇帝和秦桧等的眼中钉,最终被他们杀害。

岳飞千百年来被人们尊崇为民族英雄,是因为他代表了民族的文化和个性,绝不是哪个轻狂之徒几声鼓噪所能改变的。后世多少赤子秉承忠孝节义,在“以身许国”的誓言激励下,成就了数不胜数的丰功伟绩。岳飞的高风亮节将永垂史册。 

文怀沙:1910年生于北京,著名国学大师、红学家、书画家、中医学家、吟咏大师、新中国楚辞研究第一人。现为世界汉诗协会终身会长、上海大学文学院名誉院长、西北大学“唐文化国际研究中心”名誉主席等。

本文岳飞网节选《民族英雄岳飞——忠孝节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