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岳飞研究 > 学术

【学术巨著】王曾瑜:岳飞新传(六)

发布时间:2018-02-28 10:41:26  作者:王曾瑜  来源:岳飞网
岳飞回泰州后,不愉快的事又踵而至。前军统制傅庆是一员悍将,岳飞一直非常倚重于他。傅庆也恃才傲物,把长官岳飞视为平交

王曾瑜:岳飞新传(六)

 


第四节 退守江阴军



岳飞回泰州后,不愉快的事又踵而至。

前军统制傅庆是一员悍将,岳飞一直非常倚重于他。傅庆也恃才傲物,把长官岳飞视为平交,他经常吹嘘说:

“岳丈所主张此一军者,皆我出战有功之力。”

傅庆不时向岳飞需索钱财,岳飞总是有求必应,愤慨解囊。岳飞出任通、泰州镇抚使后,治军更加严肃,对博庆不能象以往那样宽纵了。傅庆因此心怀不满,打仗不肯出力,承州之战也没有军功。有一回,傅庆迎接刘光世部将王德,就向王德表示,原重新隶属旧日的长官“刘相公”,王德当即应允。统领张宪听到两人谈话,便将此事报告岳飞,岳飞非常生气,但隐忍未发。

稍过若干时日,岳飞命众将比赛射艺。其他将领射箭都未超过一百五十步(一步为五宋尺,约合1.55米),唯独傅庆连发三箭,都达一百七十步。岳飞赏他三杯酒。接着,岳飞又颁赏承州城下的战功,命令取宋高宗“宣赐”的战袍和金带,交付王贵。傅庆带着几分醉意和妒意,出面拦阻,说:“赏有功者”

岳飞问:

“有功者为谁?”

傅庆说:

“傅庆在清水亭有功,当赏傅庆。”

岳飞发怒,喝退傅庆。傅庆不服,竞下阶焚烧战袍,捶毁金带。岳飞怒不可遏,说:

“不斩傅庆,何以示众!”

下令将傅庆推出斩首。① 十月下旬,以“玩寇养尊”著称的刘光世②上奏朝廷,他反诬岳飞等人“迁延五十余日”,“又巧为辞说,抵拒会合指挥”,因而招致楚州的陷落。签书枢密院事赵鼎主张“诘刘光世等违命不救楚州之罪”,他为宋高宗草拟御批说:

“逐官但为身谋,不恤国事,且令追袭金人过淮,以功赎过。”

但宋高宗认为:

“光世当此一面,委任非轻,若责之太峻,恐其心不安,难以立事。”

于是,宋高宗发布的诏旨中反而嘉奖刘光世“体国忠勤”,令他“节制诸镇“,‘戮力保守”通、泰两州。③刘光世对朝廷的姑息迁就,纯粹是照顾体面的嘉奖,也并不真正感戴。他依然不发一只一卒渡江,支援通、泰两州的防务。

在承州和楚州之间,有樊梁、新开和白马三个湖泊,绵亘三百宋里。④当金军于建炎三年攻陷扬州时,渔民出身的梁山泊(在今山东巨野、梁山、郓城三县间)抗金义军领袖张荣,号称“张敌万”,他率领其军分乘数百艘船只,由清河南下,转移到这个湖泊和沼泽地带,驻扎于鼍潭湖。义军将茭草堆积成墙,再用泥土涂抹粘合,建成一度茭城,作为据点,神出鬼没地打击敌人,队伍发展到一万多人。金军于建炎四年十一月,乘天寒冰冻之机,并力攻打鼍潭湖的茭城,张荣舟师抵挡不住,焚烧积聚,撤往通州。⑤

完颜挞懒(昌)破茭城得手后,便以号称二十万的大军,猛扑泰州。当时,泰州城无险可恃,无粮可守,岳飞兵力又与金军相差悬殊。岳飞接到命令,要他“可战即战,可守即守”,如不可守,则保护百姓,撤退到江岸的沙洲。

十一月三日,岳飞放弃泰州城,率军退保泰兴县的柴墟慎。柴墟镇一度作为泰兴的县治,有一道城墙。⑥岳家军依托柴墟镇的旧城,抗击金军,掩护几十万百姓和军队家属渡江南撤。

敌人的大军迫来,与岳家军在南霸塘展开激战。岳飞身中两枪,仍然指挥将士死战,终于打退金兵,很多敌人毙命于河里,“河流为丹”。岳飞亲自率领二百名精骑断后。在留驻江北的最后几日内,粮食断绝,岳家军只能割敌尸充饥。十一月七日,岳飞率军最后自柴墟镇渡江。他因泰州失守,上奏“待罪”。

宋廷也谅解他的处境,没有给予处分,只是命令他在江阴军“就粮”,防守江岸,“毋得透漏”金军。⑦

同江南的辉煌胜利相反,岳家军在淮东遭受了挫败,进不能复承州以救楚州,退不得守泰州而保通州。几个月前,岳飞上状宋廷,谋求“重难任使”,不愿当通、泰州镇抚使,自以为可以旗开得胜,马到成功,这说明他自建康胜捷后,存在着不切实际的轻敌思想。但是,岳飞并末因此而灰心丧气,暂时的挫折绝没有磨灭,而是砥砺着他败后求荣、光复故土的斗志。


①《会编》卷143,《要录》卷38建炎四年十月。关于傅庆对王德的请求,《会编》的清光绪刻本信“欲复事刘相公”,而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作“欲伏侍刘相公”,稍异。

②叶适《冰心别集》卷12《四屯驻大兵》。

③《金佗稡编》卷25《承楚辩》,《要录》卷27建炎四年九月丙寅,卷38建炎四年十月戊子,丙申。

④《宋史》卷448《赵立传》,《要录》卷33建炎四年五月乙丑。又《东牟集》卷9《论楚州事札》只说有白田、新开两湖,稍异。

⑤《会编》卷143,《要录》卷33建炎四年五月乙丑,卷39建炎四年十一月丙午。

⑥《元丰九域志》卷5载,柴墟镇在泰兴县境。《读史方舆纪要》卷23载,泰兴县新城号称城,是在宋神宗时,“知县尤袤排众议”而筑。据《宋史》卷389《尤袤传》,尤袤乃是在绍兴末修筑泰兴“外城”,与柴墟镇之旧城是两回事。《读史方舆纪要》之记载有错论之处,参见《嘉靖惟扬志》卷2《建革志》,卷7《镇市》。

⑦关于岳飞退守江阴军的叙事,还参据《金佗稡编》卷25《承楚辩》,《会编》卷143,《要录》卷39建炎四年十一月丙午,庚申,其日期稍异。十一月三日放弃泰州。据《金佗稡编》卷5《鄂王行实编年》,十一月七日渡江,据《要录》。

  

 第五节 张荣复淮东



岳飞的挫败,为张荣的胜利所弥补。

金朝元帅完颜挞懒(昌)占领泰州和通州后,急于消灭张荣的抗金义军。张荣因为通州地势不利,又将本军转移到兴化县的缩头湖。

绍兴元年(公元一一三一年)三月,完颜挞懒(昌)率领六千多名精兵,乘船直逼张荣水寨。张荣出动几十只小船迎敌。他看到金军用大战舰作前导,无法与之对抗,就想出一条妙计。张荣对部下说:

“无虑也,金人止有战舰数只在前,余皆小舟,方水退,隔泥淖,不能触岸。我舍舟而陆,杀棺材中人耳!”

张荣所部引诱金兵陷入泥淖,不能自拔。抗金健儿们喊声震天,将敌军乱砍乱杀。连留在舟船中的金军也不攻自乱,往往溺死。金将完颜忒里被杀,完颜挞懒(昌)的女婿、万夫长浦察鹘拔鲁被俘。①完颜挞懒(昌)只剩二千人左右逃归。陷入泥潭中的金兵,张荣的抗金义军花了两三日功夫,才俘杀殆尽,共计消灭敌人四千多名。②

张荣乘胜克复泰州,“有谋而怯战”的完颜挞懒(昌)逃往楚州,不敢逗留,一直撤至淮河以北。③淮东路大部分州县又重归宋朝控制。缩头湖之战比岳飞建康之战打得更为出色,是南宋立国后空前的大捷。④张荣获胜后,投奔刘光世,任忠勇军统制、兼泰州知州,其部属立功将将士四千零二十九人也进宫受赏。⑤缩头湖后也因而改名得胜湖。⑥

张荣一退于鼍潭湖,二撤于通州,回避了不利形势下的硬拼。尽管他的队伍成了淮东仅存的孤军,仍然不动摇,不畏怯,坚持抗争,最后巧妙地利用地势,诱敌深入,使金人“步骑四集,悉陷于淖,无得解者”,终于一战成功,使敌人为之“胆落”。⑦


①《金史》卷3《太宗纪》天会九年(即宋绍兴元年)正月辛亥:“蒲察鹘拔鲁、完颜忒里讨张万敌于白马湖,陷于敌。”其时间和地点与宋方记载有异,“张万敌”应是张荣绰号张敌万之刊误。蒲察是姓,鹘拔鲁是名,《会编》卷145作“卢不刺”,《中兴小纪》卷10作“万户不刺”,《大金国志校证》卷27《挞懒传》作“万不刺”,“不刺”应是鹘鲁拔的岐译,万户即万夫长,《会编》和《大金国志》分别脱“万”与“户”字。《要录》卷43绍兴元年三月壬子作“盆辇”,清人又改译为“佛宁”,《大金国志校证》卷7亦作“盆辇”。

②《宋会要》兵之30载,刘光世为张荣上报战功,说“剿杀万余人”,当有夸张,《会编》卷145清光绪刻本作“俘馘蕃、汉军四千余众”,上海古籍出版社印本作“五千余众”,今姑取其一说。

③《会编》卷145,《要录》卷43绍兴元年四月庚午。

④《要录》卷60绍兴元年十一月己巳吕颐浩奏,列举张俊明州、韩世忠镇江府等战,而唯独称张荣此战为“大捷”。后张俊明州之战被夸张为大捷,宋孝宗时列为中兴十三次战功之首,而无岳飞建康府和张荣缩头湖两战的地位,是不公允的。

⑤《要录》卷43绍兴元年四月乙亥,卷44绍兴元年五月甲寅,《宋会要》兵18之30。

⑥ 陈造《江湖长翁文集》卷27《上周枢密札子》,《读史方舆纪要》卷23,《咸丰兴化县志》卷1《古迹》

⑦ 《宋史》卷379《胡松年传》。

第六章 江湖转战



第一节 建炎中至绍兴初的宋金对峙形势



一、北方人民抗金斗争的继续发展

建炎四年间,金军从占领河北和河东的少数州县,进而夺据宋朝东、西、南、北四京,以及河北、河东和京东路的全部,京西和陕西各路的大部。女真贵族吞噬如此广阔的地域,一时难以消化。北方广大民众不屈不挠的反抗斗争,使敌人不得安宁。 

从宋高宗到杜充,一反宗泽所为,取消对金朝占领区抗金义军的联系和支援。某些起义军也遭到血腥的催残和镇压。少数不坚定分子,例如太行山红巾军首领齐寔、武渊和贾敢也 变节降金。但是,在金朝的苛政毒刑之下,即使是齐寔之流,也难免一死。①这只能驱使更多的人加入反抗者的行列。在北方的广大地区,依然是烽火连天,义帜遍地。各族人民为着故土的光复奋战着。 

在燕、云地区,蔚州(治灵仙,今河北蔚县)爆发刘黑庞领导的起义,金军为追捕起义者,荼毒了几个县的百姓。② 

河东的红巾军发展到太行山以东,形成了“河北红巾甚众”的活跃局面。③真定府有一支抗金队伍,一个首领自称“元帅”和“秦王”,不幸被金将完颜撤离喝(汉名)所击破。④在真定府西山胭脂岭,“太行义士”石子明的队伍大败金朝辽东汉军万夫长韩常军,干夫长刘度馀“为炮折其颈”。⑤真定府另有一支五千多人的抗金武装,其首领是游贵和齐博。金朝真定知府田颢收买齐博,用阴谋手段杀死游贵,最终得以镇压这支义军。⑥在河间府,也有“刘先生”领导一支民间武装,号称二万人,抗击金军,一度占领府城。⑦岳飞的家乡相州和磁州一带,则有王会、孙小十、苗清等多支义军,反抗金朝统治。⑧北京大名府和洺州城内,也曾发生居民暴动,反抗者一度占领这两座城市。在州西山为寨者,有李宗所率的义军。⑨

在河东路,韦寿佺、李宋臣和冯赛聚集人马,据守山谷,屡次同金军交锋。后冯赛和李宋臣渡过黄河,回归宋朝,韦寿佺仍留在金朝占领区,守卫山寨。⑩陕西丹州(治宜川,今陕西宜川县)“义士”孙韩率部转战到河东慈州(治吉乡,今山西吉县),建立山寨。金朝知州刘庆攻破山寨,大肆杀戮,三千义军无一幸免。⑾河东很多州县据城暴动,沁州(治铜鞮,即宋朝威胜军,今山西沁县)的起义者坚守城垣,重创敌军,金将完颜挞懒(彀英)的右肋也被炮石击伤。⑿潞州(治上党,即宋朝隆德府,今山西长治市)被太行义军攻占,并将金朝知州姚理处死。⒀ 

京东路的拱州拓城县(今河南柘城县)城内,有三千多居民举行起义。⒁单州(治单父,今山东单县)有黄戬领导的一支抗金义军。袭庆府府治嵫阳县(即宋朝瑕县,今山东兖州市)有陈宏为领袖的一支义军,规模很大,人数号称四十余万以上。⒂东平府、滕阳军(治滕县,今山东膝州市)和濮州范县(今山东范县东南)等地的抗金义军也非常活跃,阻击了建炎三年进攻江南的金军。⒃在东岳泰山之巅,也集维“群盗”,树立“营栅”,反抗金朝。兖州有一支三千多人的起义军,“保据山险”。⒄在密州(治诸城,今山东诸城县),王义指挥一支抗金队伍,号称众至十余万。⒅莱州(治掖县,今山东莱州市)农民范温率一支武装,据守徐福岛,不断袭击金军。敌人在今胶东一带半岛海岸深构高垒,也防不胜防。后来伪齐派兵进攻,又失败而归。范温在徐福岛坚持五年,最后因粮食告竭,才率部属二千六百多人,航海南归宋朝。⒆ 

开封府失陷十一天之后,在饿尸纵横,壮年男子不满一万的情况下,仍然发生反抗金朝占领的暴动。起义者苦守了一个月,到建炎四年三月,开封城才再度被金将渤海人大迪里所攻占。⒇ 

在西京河南府一带,翟进死后,其兄翟兴接替指择此支抗金武装,同金兵相持。孟州王屋县(今河南五屋-)“义兵统领”李兴世代为农,他组织一万多人,捍卫乡里,往返怀州和卫州之间,攻袭金军营寨,截断敌人粮道。翟兴招收李兴,充当部将,并设法与河北、河东的向密、王简、王英、卢师迪、韩进、李吉、李彦隆、马疚义、李遵、宋德等几十个山寨取得联系,他们都一致表示愿意接受翟兴的“节制”。

建炎四年八月,翟兴派遣其子翟琮、统领赵林攻击敌军,屡战皆捷,一直追奔到渑池县(今河南渑池县)而还。十月,翟琮又和李兴兵渡黄河,在择州阳城县(今山西阳城县)杀败金兵,兵锋直指绛州垣曲县(今山西垣典县)。横山“义土”史准等也率领部众,前来会师。绍兴元年正月,金朝派一万骑兵攻打翟兴的根据地、西京河南府的“寄治所”西碧潭。由于军队缺粮,翟兴当时正分遣部兵往各地就食,所剩亲兵仅有几千人。他沉着应战,派骁将彭玘在井谷设伏,击败敌军,擒获金酋忽沙郎君、十州郎君、柳橛郎君、佛面郎君(21)等人。此后,翟兴又将根据地转移到伊阳县(今河南嵩县西南)的凤牛山寨,他的部队成为北方人民抗金的支柱。(22) 


①《要录》卷47绍兴元年秋。

②《要录》卷32建炎四年春。。

③《要录》卷18建炎二年十一月戊戌。

④《金史》卷84《杲传》。

⑤《会编》卷141,《要录》卷32建炎四年春作“炮折其胫”。

⑥《金史》卷81《田颢传》。

⑦《金史》卷80《赤盏辉传》。

⑧《金史》卷81《伯德特离补传》。

⑨《金史》卷68《阿鲁补传》,《会编》卷116。

⑩《会编》卷148,《要录》卷36建炎四年八月乙酉,卷43绍兴二年闰四月乙未,卷105绍兴六年九月己巳,《宋史》卷26《高宗纪》,《忠正德文集》卷8《丙辰笔录》,参见陈振先生《有关宋代抗金义军将领李宋臣的史料及其他》,载《文物》1973年第11期。

⑾《要录》卷66绍兴三年夏。

⑿《金史》卷72《彀英传》。

⒀《金史》卷75《沈璋传》。

⒁81《高彪传》。

⒂《金史》卷81《王伯龙传》。

⒃《金史》卷80《斜卯阿里传》。

⒄《金史》卷82《乌延胡里改传》。

⒅《金史》卷82《乌延吾里补传》。

⒆《会编》卷155,《要录》卷44绍兴元年五月丙辰,卷54绍兴二年五月己卯,卷57绍兴二年八月辛亥,卷62绍兴三年正月丁丑,《宋会要》兵18之30-33。徐福岛,《要录》和《宋会要》作福岛。

⒇《会编》卷137,《要录》卷31建炎四年二月丁亥,《宋史》卷26《高宗纪》说开封城在建炎四年二月丁亥失陷。《金史》卷3《太宗纪》天会八年二月戊戌,“汴京乱,三月丁卯,大迪里复取之”。

(21)“郎君”乃汉文意译。据《会编》卷3,卷231。“其宗室皆谓之郎君”,皇帝则称“郎主”。 

(22)《会编》卷129,卷141,卷144,、卷149,卷150,《要录》卷23建炎三年五月,卷36建炎四年八月乙酉,戊子和月末、卷38建炎四年十月,卷41绍兴元年正月,卷47绍兴元年九月辛酉,卷67绍兴三年八月乙末,《宋史》卷452《翟兴传》,《金石萃编》卷159《孟邦雄墓志》。


二、伪齐立国 秦桧归宋



金朝占领区的后方既受到困扰,前线又接二连三地失利。完颜兀术(宗弼)败于江南,完颜挞懒(昌)败于淮东,西路渡江的归师也在汝州宝丰县(今河南宝丰县)被宋将牛皋部打败,悍将耶律马五成为俘虏。①军事形势的变化,迫使某些女真贵族转变策略。 

左副元帅完颜粘罕(宗翰)是金朝军功最大、才能最高的实权人物。金太宗有时反须听命于他,两人嫌隙日深。金太宗又扶植“三太子”、右副元帅完颜论里朵(宗辅),元帅左监军完颜挞懒(昌)和后升元帅左都监的“四太子”完颜兀术(宗弼)三人,与之抗衡,军事实权逐渐落入这三人手里。但就对宋政策而言,完颜粘罕(宗翰)和完颜兀术(宗弼)无疑是主战派,而完颜挞懒(昌)则是主和派。金朝有所谓“以和议佐攻战,以僭逆诱叛党”的传统策略,②随着完颜挞懒(昌)的权势日益膨胀,他的主张至少在某些问题上得到了贯彻。

女真贵族酝酿在黄河以南建立傀儡政权。完颜粘罕(宗翰)眼看金太宗已倾向于完颜挞懒(昌)的挑选,准备立原宋朝济南知府刘豫作为傀儡政府的皇帝,便抢先下手。完颜粘罕(宗翰)命心腹渤海人高庆裔③到大河以南,导演了一出“万姓”“推戴”刘豫的丑剧兼闹剧。建炎四年九月,金朝册封刘豫为“子皇帝”,国号“齐”,定都原宋北京大名府,最后徙开封符,将京东、京西等地划归伪齐管辖。④ 

伪齐的建立,给金朝带来某些利益。第一,刘豫政权接管淮东、淮西和京西三个战场,使金军得以集中兵力,镇压后方的抗金义军,并专注于攻打陕西。第二,“以僭逆诱叛党”的结果,也招得一批无耻之徒,投奔伪齐,充当鹰犬。

刘豫粉墨登场后,“外示节俭”,“内为淫佚”。他借口宋政失之于宽,“专务以猛济宽”,严刑酷罚,横征暴敛,荼毒全境。⑤ 完颜挞懒(昌)在争立刘豫伪齐政权的同时,又放纵奸细秦桧归宋。

秦桧是建康府江宁县人,字会之。他在北宋末任御史中丞等官时,曾反对割地而主战,反对金人立张邦昌为帝,故被金军驱虏北上。到达北方后,他立即变节,向敌人献媚。其它官员流放到今东北的广宁府(即辽显州,治广宁,今辽宁北镇县),惟独秦桧由金太宗赐给完颜挞懒(昌),而留在燕山府。⑥他曾应邀前赴完颜兀术(宗弼)的宴会,而侍酒者都是原来宋朝王公贵戚的女眷。⑦秦桧完颜挞懒(昌)属下充当“任用”,后升为“参谋军事”。金兵攻打楚州时,他为金人出谋划策,写过劝降书。建炎四年十月,完颜挞懒(昌)攻破楚州后不久,即将豢养三四年的秦桧放归。⑧这是他为“以和议佐攻战”而下的赌注。

秦桧到得南方,一见宋高宗,便提议同金朝讲和。宋高宗自称得了这个“佳士”,“喜而不寐”。⑨于是,他有名的二策便接着出笼,其内容无非是“南人归南,北人归北”,即“欲以河北人还金国,中原人还刘豫”。此种投降主义政策立即招致反对,群情大哗。宋高宗依秦桧建议,通过刘光世,向完颜挞懒(昌)投书乞和,杳无回音,一时也显出怒气冲冲的模样,说:“朕是北人,将安归!”将任相一年的秦桧罢免,明确表示“终不复用”。⑩

其实,宋高宗内心深处还是赏识秦桧的,只是在乞和不可得的情势下,暂时闲废而已。后来,宋高宗曾对秦桧说:

“朕记卿初自金归,尝对朕言:‘如欲天下无事,须是南自南,北自北。’遂首建讲和之议。朕心固已判然,而梗于众论,久而方决。”⑾

金朝立刘豫和纵秦桧,几乎是同时发动的政治攻势。前者虽一时颇有声势,其实不过是抗金事业的疥癣之疾;后者一时并无成效,却终于成为断送抗金斗争的心腹之患。 


①《要录》卷32建炎四年四月,《宋史》卷26《高宗纪》,卷368《牛皋传》只见于史籍,《金史》卷3《太宗纪》载他当年十一月在陕西作战,耶律马五后又在太行山与梁兴交战。 疑《会编》之说有误,或耶律马五在被俘后逃回,或牛皋降伪齐后,耶律马五被释放。

②《大金国志校证》卷7、

③《会编》卷9说高庆裔为渤海人。

④《会编》卷141,卷181,《要录》卷18建炎二年十二月庚申,卷32建炎四年春,卷35建炎四年七月丁卯,卷37建炎四年九月戊申,《宋史》卷475《刘豫传》,《金史》卷77《刘豫传》。

⑤《会编》卷181,《要录》卷171绍兴七年十一月丁未,《宋史》卷475《刘豫传》,杨尧弼《伪齐录》。

⑥《靖康稗史笺证·呻吟语》。

⑦《金佗续编》卷20《鄂王传》。

⑧《会编》卷142,卷220,卷222,洪皓行状,《要录》卷38建炎四年十月辛未,《宋史》卷473《秦桧传》,《盘洲文集》卷74《先君述》。

⑨《要录》卷39建炎四年十一月丁未,《宋史》卷473《秦桧传》。

⑩《会编》卷151,《要录》卷39建炎四年十一月丙午,丁未,卷46绍兴元年八月丁亥,卷57绍兴二年八月甲寅,《鄜王刘公家传》卷3,《宋史》卷473《秦桧传》,綦崇礼《北海集》卷7秦桧罢相制。

⑾《要录》卷158绍兴十八年八月癸丑。


三、川陕吴玠抗金



从建炎二年三月到建炎四年正月,金军经过激战,终于攻破陕西战略重镇陕州,李彦仙等将士英勇殉国。建炎四年九月,宋朝知枢密院事、宣抚处置使张浚轻率地决定,在耀州富平县(今陕西富平县北)与金军进行大规模会战。宋方集结了步兵十二万,骑兵六万,结果被金朝右副元帅完颜论里朵(宗辅)督率完颜娄室、完颜兀术(宗弼)等军打得一败涂地,宋朝自此基本上丧失了陕西。

宋将吴玠在一溃千里的逆境中,坚守大散关附近的和尚原要塞(今陕西宝鸡市西南)。绍兴元年十月,吴玠在和尚原大破金军,完颜兀术(宗弼)本人也身中两筋,狼狈逃窜。绍兴三年(公元一一三三年)冬至绍兴四年(公元一一三四年)春,金元帅左都监完颜兀术(宗弼)和完颜撤离喝(杲)率大军自风翔府宝鸡县(今陕西宝鸡市)南下,越过和尚原,直抵仙人关(今甘肃徽县东南白水江车站)。宋金两军进行反复而激烈的搏战,吴玠军又获大胜。

和尚原和仙人关两次大战,更胜于岳飞的建康之役和张荣的缩头湖之役,是金军自灭辽破宋以来的两次惨败。从建炎四年秋开始,川陕成为宋金战争的主要战场。吴玠一军以少击众,奋战四年,几乎是独力支撑半壁江山,使金军不敢再窥伺四川。在南宋前期,吴玠是第一个因抗金战功,而荣获节度使头街的大将。① 


①关于富平、和尚原、仙人关等战,参见拙作《宋金富平之战》,载《中州学刊》1983年第1期;《和尚原和仙人关之战述评》,载《西南师范学院学报》1983年第2期。


第二节 除内寇与连结河朔之谋



新成立伪齐政权需要积累军事实力,并派兵协助金军攻四川,在淮东、淮西和京西三个战场,宋与伪齐之间暂时处于休战状态。宋廷利用整整三年的喘息时机,用于殄平内寇,巩固后方。南宋初年,盗匪多如牛毛,按统治者的大致区分,有“民叛”和“兵叛”两类,①前一类至少包含有在苛政横敛之下,官逼民反的因素。后一类则完全是溃兵游勇,千百为群,四处流窜,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自绍兴元年到绍兴三年,岳飞奉命驱驰于江、湖之地。②从事于镇压内寇。但是,他没有片刻遗忘中原沦丧和自己在淮东败衄的耻辱,他曾上奏说:

“臣窃惟内寇不除,何以攘外;近效多垒,何以服远。比年群盗竞作,朝廷务广德意,多命招安;故盗亦玩威不畏,力强则肆暴,力屈则就招。苟不略加剿除,蜂起之众未可遽殄。”③

在他看来,攘外必先安内。岳飞曾在翠岩寺题诗云:

“秋风江上驻王师,暂向云山蹑翠微。忠义必期清塞水,功名直欲镇边圻。山林啸聚何劳取,沙漠群凶定破机。行复三关迎二圣,金酋席卷尽擒归。”④

他在江南西路临江军新淦县(今江西新丰县)萧寺壁上的题诗,也抒写了同样的情怀:

“雄维气堂堂贯斗牛,誓将直节报君雠。斩除顽恶还车驾,不问登坛万户侯。”⑤

岳飞认为自己必须从事镇压“山林啸聚”的军事活动,但如何破“沙漠群凶”,则一直是他思虑的中心问题。在绍兴元年,岳飞拟订了“连结河朔之谋”⑥。他认为,对金朝发起大反攻,必须有前线的正规军与河朔等地的民众抗金武装协同作战,方能成功。这是古代先进的军事思想,其基础在于抗金战争的进步性和正义性。

南宋当权者在对待北方抗金义军的问题上,抗战派和投降派的态度迥异。抗战派不同程度上主张依靠北方民间武装力量。岳飞出身于贫困之家,更易于了解民众之疾苦和需求。他本人其实也在太行山有过一段抗金义军的经历,又深受宗泽的熏陶,故他制订了“连结河朔之谋”,决非偶然。

以宋高宗为首的投降派,或者将北方抗金义军视为盗贼,有时甚至害怕其实力的发展。他们为求得苟安于一隅,在消极应战的同时,还不断“卑辞遣使,屈已通和”,甚至对刘豫傀儡政权以“大齐”相称。⑦他们既然害怕得罪金朝和伪齐,对北方的抗金义军至低限度也须不闻不问,听任其自生自灭。

岳飞虽然拟订了“连结河朔”的军事谋略,然而在三年中,转战于江湖,专力于安内,使他不可能有大量的精力和时间,以开展这项工作。


①《斐然集》卷17《寄张德远》。

②宋时江、湖之地,是指江南东、西路和荆湖南、北路

③《金佗稡编》卷10《招曹成不服乞进兵札子》。

④《金佗稡编》卷19《题翠岩寺》。

⑤赵与峘《宾退录》卷1,岳飞此诗写于绍兴三年,后“寺废壁亡”,岳珂编《鄂王家集》时,“惜未有告之者”。

⑥《金佗续编》卷10《令措置河北河东京东三路忠义军马省札》,卷11《令遣发参议官高颖措置三路忠义军省札》。按绍兴十年,高颖曾请求朝廷委派自己“裨赞岳飞十连结河朔之谋”,可知岳飞拟订于绍兴元年。

⑦《要录》卷82绍兴四年十一年壬子。   


第三节 再破李成


李成趁金这渡江的机会,继续在淮西攻城略地。尽管相面道士陶子思已成为自己相面术的牺牲品,李成本人也几度受挫,但他称孤道寡的野心并无丝毫收敛。有人问李成:

“天下何时可定?”

李成吟哦诗句回答:

“凭君莫问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①

他并不掩饰自己的兽性,决心在白骨堆上成就其割据事业。

宋廷试图以镇抚使的官封笼络李成,这当然不能使他餍足。他佯装受命,以麻痹宋廷。然后自建炎四年九月始,分兵三路:都统领胡选屯兵淮西路,进犯池州(治贵池,今安徽贵池市);副都统领“花衲袄”马进②率部渡江,攻占江州,又南下转掠鄱阳湖以西州县;李成本人则率军接续渡江,以江州为基地,攻打鄱阳湖出口的湖口县(今江西湖口县)。李成军先后占据江淮约十个州军,“连兵数万”,号称三十万,有“席卷东南之意”,一时对宋朝构成了重大威胁。

宋廷为此特命张俊为江、淮招讨使。张俊颇有怯意,说了一番李成兵众势盛的话,宋高宗说:

“今日诸将独汝未尝立功。”

张俊最后不得不“恐悚承命”。但经他请求,宋廷将王(左王右燮)的神武前军、陈思恭的神武后军、岳家军等都拨归他指挥。③岳飞退守江阴军后,为安全起见,将军队家属送回宜兴县。绍兴元年正月,岳飞接到赴江东路饶州集结的命令,又将军队眷属自宜兴县携往徽州(治歙县,今安徽歙县)安置,并且命令张宪负责留守。④宋军以步兵为主,机动性本来就差。每次移屯,又须扶老携幼,拖妻带子,使“兵贵神速”成为空话。上次援楚州和此回救江州,都可作为贻误战机的例证,这是宋代募兵制下特有的弊病。

二月十四日,岳家军方至徽州祁门县(今安徽祁门县)。⑤由于摆脱了家属的累赘,方得以加快行军速度。但当岳家军赶到饶州州治鄱阳县时,张俊的大军已经启程了。江州既被攻陷,眼前最紧迫的任务,自然是救援江南西路的首府洪州(治南昌、新建,今扛西南昌市)。饶州和洪州之间阻隔着烟波浩渺的鄱阳湖,张俊的五万大军,至少有一部分是穿湖而行的。⑥张俊军到达洪州后,马进军也连营于章水(今赣江)西岸的西山,屡次下战书挑战。张俊畏惧敌人,整月不敢出战。⑦李成部将邵友又分兵攻陷了筠州(治高安,今江西高安市)和临江军(治清江,今江西临江镇)。⑧

岳飞至三月初到达洪州,才改变了消极防守的局面。张俊向他问计,岳飞说:

“甚易也,贼贪而不虑后,若以骑兵三千,自上流生米渡出其不意,破之必矣。飞虽不才,愿为先锋以行。”

七日,岳飞身披重铠,率先跃马涉水而渡,于是大军依次过章水。⑨双方在著名的道观玉隆观一带进行大会战。岳家军首先突击马进军的右翼,大败敌人。马进逃遁,岳飞抢先追逐。沿途有座小土桥,当岳飞率数十骑突过此桥后,便突然崩坍。马进乘机挥兵反扑,岳飞一箭,射死敌方的先锋将,指挥几十名骑士奋勇死战。张俊急忙派人修复土桥,大军继进,马进军无力再战,就逃回筠州。

张俊大军追到筠州,马进集结兵力,企图出城反攻,其军阵横亘十五宋里。岳飞和陈思恭两部奉命分头进击。岳飞用红罗作旗帜,刺绣了白色的“岳”字,亲率二百名马军诱敌。马进见岳飞兵少,认为不足畏惧,便轻率地挥军搏斗,遭到宋军事先部署的伏兵的袭击。岳飞和陈思恭两部与敌人战斗数合后,张俊引兵增援,杨沂中又领兵渡过筠河,从西山上冲杀下来,夹攻敌军。马进军大败,光是投降和被俘者即达八千人。战后,张俊害怕降兵反复,命令陈思恭将他们全部坑杀。⑩

马进率残兵败将向北逃窜,以寻求李成的救援。岳飞连夜率领将士衔枚急行军,赶到马进之前,在朱家山埋伏。待马进残部逃到此地,伏兵齐发,一鼓作气举行了歼灭战,斩敌将赵万。马进只剩下十余骑,仓皇逃命。

李成不甘心失败,留马进守江州,亲自提兵反扑。他命令部将商元在洪州奉新县(今江西奉新县)楼子庄的草山依险设伏。张俊大军由小路冲上山顶,杀败伏兵,夺取险隘,彻底粉碎敌人的反击。此战使张俊得到了“张铁山”的外号,其实,这主要得力于岳飞等部的奋战。⑾

楼子庄战斗结束后,李成的猛将锐卒损折太多,再无还手之力。张俊和岳飞分兵两路,张俊往东北方向收复江州,岳飞往西北方向追击李成。李成逃到洪州武宁县(今江西武宁县),适逢修水暴涨,残兵败将们还来不及渡河,岳家军已如神兵天降,匪徒们四散奔命,溃不成军。武宁县百姓因此免遭荼毒。⑿李成不敢再在江南稍作停留,慌忙由独木渡退到淮西路的蕲州(治蕲春,今湖北蕲春县)。岳飞率军从武宁县东进,到江州与张俊会师。到三月末,江南已无李成匪军的踪影了。

张俊大军因军粮匮乏,在江州耽搁四十多日,方得以渡过大江,继续讨伐李成。⒀李成在淮西凭借都统领胡选的军队,号称十余万,企图负隅顽抗。⒁宋军直抵蕲州黄梅县(今湖北黄梅县西北),李成匪徒在石幢坡占守山险,投木石阻击宋军。最后,张俊大军实行强攻,大败敌人,并追杀马进、孙建等头目。李成势穷力尽,只好逃奔伪齐。张俊大军乘胜收复被李成匪军所占的淮西各州县,招抚其余部赵端,并在舒州太湖县(今安徽太湖县)捕获李成的谋士李雱。⒂

自此以后,李成不得不收敛自己割据称雄的野心,心甘情愿地匍匐于金朝“子皇帝”的足下,成为刘豫最得力的爪牙。⒃


①《会编》卷132《中兴遗史》。

②马进绰号见《要录》卷21建炎三年三月。

③《会编》卷141,卷207《岳侯传》,卷208《林泉野记》,卷219《林泉野记》,《要录》卷37建炎四年九月戊午,卷40建炎四年十二月乙未,卷4l绍兴元年正月戊申,《宋会要》兵9之10,10之20一22,《历代名臣奏议》卷233章谊奏,卷239章谊奏。

④《会编》卷144,《要录》卷45绍兴元年六月壬午,罗顾《新安志》卷10《记闻》,《历代名臣奏议》卷91章谊奏。

⑤《金佗稡编》卷19《东松寺题记》。《金佗稡编》卷5《鄂王行实编年》说:“二月,先臣至鄱阳,与张俊合兵。”系误。

⑥《会编》卷219《林泉野记》说张俊大军有五万人,而同书卷207《岳侯传》作“统军十万”,可能不确。《会编》145,《要录》卷43绍兴元年三月庚戌说张俊有“水军”。

⑦《会编》卷145,《要录》卷43绍兴元年三月庚戌,《宋史》卷369《张俊传》,《宋朝南渡十将传》卷6《张俊传》载,张俊“敛兵月余”,而《会编》卷207《岳侯传》,《金佗稡编》卷5《鄂王行实编年》称岳飞到洪州前,张俊已“数战不胜”。按张俊秉性,岳家军不到,他显然不敢用兵,应以前一说为准.

⑧《要录》卷41绍兴元年丁巳,卷42绍兴元年庚午,辛未,《宋史》卷26《高宗纪》。

⑨《金佗稡编》卷5《鄂王行实编年》,《会编》卷219《林泉野记》说自生米渡出击,乃岳飞之谋。《要录》卷43绍兴元年三月庚戌,《宋史》卷369《张俊传》,《宋朝南渡十将传》卷6《张俊传》载:“杨沂中由上流径绝生米渡,出贼不意。”而《宋史》卷367《杨存中传》却不载此事,今不取。又官军渡章水日期,《要录》注引张俊申报为七日甲辰,而《金佗稡编》卷5《鄂王行实编年》,《宋史》卷26《高宗纪》为九日丙午,系误。 

⑩关于筠州之战,《金佗粹编》卷5《鄂王行实编年》记载与《会编》卷145,卷219《林泉野记》,《要录》卷43绍兴元年三月庚戌,《宋史》卷367《杨存中传》,卷369《张俊传》有异。总的看来,此战应是诸军分进合击而取胜者。《海陵集》卷23《张循王神道碑》说此战“死者数万人,俘二万人”,当属夸张失实。

⑾《会编》卷145,《要录》卷43绍兴元年三月甲子,《宋史》卷369《张俊传》只载楼子庄败商元伏兵,《金佗稡编》卷5《鄂王行实编年》说李成亲自参加此战。据《金佗续编》卷27《南昌武宁县城隍祠岳忠武王遗像记》,李成战败后,往武宁县方向逃遁,当以后一说为准。又据《同治南昌府志》卷2和《同治南康府志》卷3,朱家山在武宁县南,而楼子庄“一名长山”,在建昌县南,姑以存疑,《正德南康府志》卷2只说岳飞与李成在建昌县长山相持。

⑿《金佗续编》卷27《南昌武宁县城隍祠岳忠武王遗像记》。

⒀《要录》卷44绍兴元年五月注。

⒁《宋会要》兵10之21-22。

⒂《金佗稡编》卷5《鄂王行实编年》只笼统说岳飞率军渡江,杀马进和孙建,今据《会编》卷147,《要录》卷44绍兴元年五月,卷46绍兴元年八月乙酉,卷48绍兴元年十月己丑,《宋史》卷369《张俊传》,《历代名臣奏议》卷334章谊奏补充。李雱,《宋会要》兵10之22作李雩。

⒃《要录》卷77绍兴四年六月己丑载奸商王友直上书刘豫说;“陛下若得李成,如汉得关羽,唐得尉迟敬德。”《会编》卷162载宋使对女真万夫长说:“闻刘齐多是信任李成,如李成反覆判逆之人,安可信任?”可知李成在伪齐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