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岳飞研究 > 学术

【学术巨著】王曾瑜:岳飞新传 十六

发布时间:2018-02-28 13:35:03  作者:王曾瑜  来源:岳飞网
岳家军禁锢在防区之内,不准向北跨越一步。眼睁睁坐待时机的消逝,使岳飞坐卧不宁,度日如年。

第十三章 反对和议


第一节 宋金酝酿和议

淮西之变后,右相兼都督张浚成为众矢之的,他的去位已势不可免。其实,若真要追究 罪责,主兵的枢密使秦桧也难辞其咎。秦桧依凭其做事隐蔽,不仅没有挨受一支弹劾之箭,反而觊觎着行将空缺的相位。张浚罢相时,宋高宗曾问:

“秦桧何如?”

张浚回答:

“近与共事,始知其暗。”①

他对秦桧算是有所觉察,却为时已晚。赵鼎重新出任左相。他将张浚的措置失当,归结为“不量力之过”,说国家“元气”不足, “唯有安靖不生事”。②宋高宗要赵鼎决定执政们的“去留”,回答是“秦桧不可令去”。③赵鼎和秦桧共同策划,将宋高宗的“行在”自建康府后撤临安府,以遂宿愿。④

李纲对朝廷的所作所为,忧虑已极。他不断苦口婆心地上奏谏劝,希望宋高宗“临大难而不惧”,不要“望风怯敌,遽自退屈”,“弃前功,蹈后患,以自趋于祸败”。在满朝文官中,具备远见卓识,足以主持抗金大局者,惟李纲一人而已。然而宋高宗从无命李纲再相之意,因忠言逆耳,又免除他江西安抚制置大使的 差遣,改任闲官。⑤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李纲又受了一次打击。

在金朝女真贵族各派系的互相倾轧中,领三省事完颜粘罕 (宗翰)彻底失败,他的心腹高庆裔等人相继被杀或被黜,完颜粘 罕(宗翰)本人也恚闷而死,或说他被缢杀狱中,刘豫的靠山完 全崩塌了。⑥左副元帅完颜挞懒(昌)和金太宗子、领三省事完颜 蒲鲁虎(汉名宗磐),金太祖子、后任尚书左丞相的完颜讹鲁观 (汉名宗隽)等主和派把持朝政。金朝对郦琼投降的第一个反应, 是急令解散这四万人马,表面理由是防止诈降,其实是为制止刘 豫扩充军力。⑦完颜挞懒(昌)等人完全无意于利用宋的淮西兵变, 乘机南侵,他们事实上已将刘豫视为完颜粘罕(宗翰)的残余势 力。十一月,左副元帅完颜挞懒(昌)和右副元帅完颜兀术(宗弼)两个最高统兵官,假称助刘豫攻宋,率兵到开封府,正式废除伪齐政权。金人还放出风声,准备命宋钦宗回旧都当傀儡皇帝。⑧


①《朱文公文集》卷95张浚行状,《要录》卷113绍兴七年八月甲辰。 

②《忠正德文集》卷8《丁巳笔录》,《要录》卷116绍兴七年闰十月癸亥,《宋 史,卷360《赵鼎传》。

③《要录》卷115绍兴七年十月戊戌。 

④《要录》卷116绍兴七年闰十月辛巳。

⑤《要录》卷115绍兴七年十月戊戌,卷116绍兴七年闰十月辛巳,《宋史》卷 359《李纲传》,《梁溪全集》卷100《奏陈利害札子》,《奏陈车驾不宜轻动札 子》,《历代名臣奏议》卷85。

⑥《会编》卷178,《要录》卷111绍兴七年夏,卷112绍兴七年七月辛巳,《金 史,卷4《熙宗纪》,《靖康稗史笺证·呻吟语》。 

⑦《会编》卷182,《要录》卷114绍兴七年九月,《宋史》卷475《刘豫传》。

⑧《会编》卷180,卷181,卷182,《要录》卷117绍兴七年十一月乙巳,丙午, 丁未,《宋史》卷475《刘豫传》,《金史》卷77《刘豫传》,《伪齐录》。


恰好宋高宗派遣的迎奉梓宫使王伦到达北方,完颜挞懒(昌)按照“以和议佐攻战”的策略,对王伦说:

“好报江南(金方不用宋的国号),既道途无壅,和议自此平达。”

完颜挞懒(昌)以归还宋徽宗的梓宫(棺材),宋高宗的生母 韦氏,以及黄河以南的土地为诱饵,发动政治攻势。尽管有完颜兀术(宗弼)为首的主战派反对,主和派的政见还是占了上风。

王伦在绍兴七年十二月回朝,宋高宗不料自己十一年来朝夕盼望的和谈实现在即,心中大喜,却又装出愁眉苦脸的表情,说:

“朕以梓宫及皇太后、渊圣皇帝(宋钦宗)未还,晓夜 忧惧,未尝去心,若敌人能从朕所求,其余一切非所较也。”

他正式表示愿不惜一切代价,响应金朝的和谈之议。①

刘豫被废黜的消息传到军中,又使闷闷不乐的岳飞和全军将士感到振奋。岳飞连忙上奏,恳请“宜乘废立之际,捣其不备,长 驱以取中原”。宋高宗君臣却根本不予理睬。绍兴八年(公元1138 年)二月,岳飞自江州还军鄂州。他向朝廷提出增兵的请求,这 又正好触犯了宋高宗的深忌,他说:

“上流地分诚阔远,宁与减地分,不可添兵。今日诸将之兵,已患难于分合。末大必折,尾大不掉,古人所戒。今之事势虽未至此,然与其添与大将,不若别置数项军马,庶 几缓急之际,易为分合也。”②

同一个宋高宗,几年前却是另一种说法:

“议者多言诸大将不宜益兵。汉高祖定天下,诸将兵至十数万,未尝以为疑,故能成功。”③

真可谓是此一时也,彼一时也,两种腔调,其实无非源于一己之私利。

三月,岳飞接到枢密院札子,要他“条具”北伐的计划措置。 他“喜而不寐”,真以为“陛下慨然英断,将欲兴王师,举大事,以雪积年之耻”,急忙派人驰奏“行在”临安府,“周述利害”。及 至所差的人回鄂州,报告“未蒙朝廷处分”,方知仍是一阵空忙而已。④在求和心切的宋高宗眼里,岳飞此类奏议无异于痴人说梦,甚至不屑于敷衍和搪塞。

随着伪齐的倒台,很多金和原伪齐官兵也纷纷倒戈降宋。岳 飞坚持正确的俘虏政策,做了很多分化瓦解工作,收到相当成效。 早在绍兴七年三月前,伪齐武将李清“率众归正”,投奔岳飞。⑤十一月,敌方临汝军(治新蔡,今河南新蔡县)知军崔虎又向岳飞投诚。⑥绍兴八年正月,经过宣抚司幕僚张节夫的“招谕”,蔡州知州刘永寿、提辖白安时在全城军民支持下,杀金将兀鲁孛堇,带领大批军民南下,岳飞命同提举一行事务、兼前军统制张宪率兵接应。⑦八、九月间,金朝镇汝军知军、马军统制胡清率一千一百零八人起义归宋,岳飞予以热情接待,⑧并任命他为选锋军副统制。⑨此外,敌方统制王镇、统领崔庆、将官李觐,以及华旺、孟皋等人,也先后带领部伍投归岳飞。⑩前伪齐河南府尹孟邦杰,虽与翟琮等人有杀兄孟邦雄之仇,也起兵反金,逮捕永安军(原为宋朝河南府永安县,今河南巩义市南)的知军,将他处死,然后南下归降岳飞。⑾

一批又一批的“归正人”,络绎不绝,既有投岳家军的,也有投其他屯驻大兵的。⑿此外,应天府(金、伪齐改名归德府)还爆 发了二万伪齐军的起义。⒀

敌人的分化,是个可喜的动向,也从某个角度证实了岳飞的判断,敌人军心不稳,民心不服,目前确是北伐的良机。但是,宋高宗君臣却把岳家军禁锢在防区之内,不准向北跨越一步。眼睁睁坐待时机的消逝,使岳飞坐卧不宁,度日如年。

四月,新任枢密副使王庶到江、淮前沿视师。王庶不久前任荆南知府、荆湖北路经略安抚使,同岳飞已有交往。当时岳飞的参议官李若虚已调赴行朝,任军器监丞。王庶要求李若虚同行,并且保奏他为枢密行府的谘议参军。⒁岳飞得知此讯,立即写公文 “咨目”给王庶,说:

“今岁若不举兵,当纳节请闲!”⒂

他宁愿向朝廷缴纳两镇节度使的旌节,请求辞职,也决不愿素餐尸禄,坐靡岁月,表达了难以言喻的愤慨。岳飞和王庶会面后,岳飞又“抵掌击节”,慷慨陈词说:

“若失今日机会,他日劳师费财,决无补于事功!”

王庶对朝廷恶浊的和谈政治气氛相当厌恶,面对岳飞,还有 韩世忠如此激昂的表态,倍觉珍贵,也格外赞赏。他决心回朝以后,不计成败利钝,奋力一争。⒃


①《要录》卷109绍兴七年二月庚子,卷117绍兴七年十二月癸未,《宋史》卷 371《王伦传》,楼钥《攻愧集》卷95王伦神道碑,《金史》卷69《宗隽传》, 卷76《宗磐传》,卷77《挞懒传》,卷79《王伦传》。 

②《要录》卷]18绍兴八年二月壬戌。

③《要录》卷68绍兴三年九月戊辰。 

④《金佗稡编》卷12《奏审已条具曲折未准指挥札子》。 

⑤《要录》卷109绍兴七年三月丙子,《宋会要》兵15之6。 

⑥《会编》卷182,《要录》卷117绍兴七年十一月。 

⑦《会编》卷183,《要录》卷118绍兴八年正月辛丑,卷12l绍兴八年八月戊辰, 《宋会要》兵15之6。

⑧《金佗稡编》卷18《收到胡清等申省状》,《要录》卷122绍兴八年十月辛酉. 《宋会要》兵15之6一7。

⑨《金佗稡编》卷16《王贵颍昌捷奏》。。

⑩《金佗稡编》卷8《鄂王行实编年》,《要录》卷117绍兴七年十一月注。

⑾ 据《皇宋十朝纲要》卷22,《金石萃编》卷159《孟邦雄墓志》,孟邦杰接替 孟邦雄,任河南府尹,同翟琮等军作战。《金史》卷90《张九思传》载,永安 知军在天眷初,即绍兴八年,被孟邦杰所杀。

⑿《要录》卷118绍兴八年二月戊午,《宋会要》兵29之28。当时金、伪齐投宋 者称“归正人”。 

⒀《金史》卷128《张奕传》。

⒁《要录》卷119绍兴八年四月壬戌,丙寅.

⒂《会编》卷183,卷186,《要录,卷119绍兴八年五月丁未,卷120绍兴八年 六月戊辰,《宋史》卷372《王庶传》。

⒃《会编》卷186,《要录》卷120绍兴八年六月癸酉.


第二节 面折廷争


自绍兴八年开始的四年之间,南宋抗战派和投降派的斗争空前激烈,亦为史无前例。宋高宗和秦桧原以为推行其降金政策,麻烦是在同金朝如何讨价还价,他们似乎并未预想到会招致国内如此强烈的反对。

很多抗战派也实难测度宋高宗的用心。建炎年间,他逃窜于维扬,流亡至海上,国势危如累卵,向金朝告哀祈和,尚可说是迫不得已。如今国威既振,强敌屡败,不与金朝和议,依然可稳居帝位,为什么非要向杀父之仇人屈膝求和不可。“高宗之为计也,以解兵权而急于和”,①此说是有相当道理的。当然,末高宗身为万乘之主,“膺无敌之贵,享无伦之富”,而甘心情愿受旷古未有之耻,忍旷古未有之辱,②这应与他个人的品格,欲当太平风流天子的心理等有关。

宋高宗的屈膝求和政策,自然违背大多数人的意愿和利益,然而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下,皇帝的独夫之志,却可逆万众之心而行,对和战的大政方针起决定作用。

投降派固然是由统治集团中保守的、腐朽的部分所组成,其实也是同床异梦,各怀鬼胎。就其大多数人而言,无非出自观风使舵、钻营利禄的欲念,也未必有确定的政治倾向。但是,各人狭隘动机之总和,恰好构成这个政治派别的狭隘私利。

当时的宰执共有四人,新近升为右相的秦桧自不待言。左相赵鼎和参知政事刘大中“首鼠两端”,③其实仍倾向于降金。赵鼎 的政治倾向大致是出自害怕战争,希图苟安的心理。宋高宗的降 金乞和活动开场后,“物议大讻,群臣登对,率以不可深信为言”。

宋高宗“意坚甚,往往峻拒之,或至震怒”。赵鼎便为他出谋划策说,“屈体请和,诚非美事。然陛下不惮为之者,凡以为梓宫及母、兄耳”。“但得梓宫及母、兄,今日还阙,明日渝盟,吾所得多矣”。“群臣以陛下孝诚如此,必能相谅”。④于是宋高宗不厌其烦 地做出声泪俱下的表演,说“朕北望庭闱”,“几于无泪可挥,无肠可断,所以频遣使指,又屈己奉币者,皆以此也”。⑤

然而赵鼎同秦桧的意见并不一致,他要求顾全皇帝的一点体面,议和后的礼数不要太屈辱,还主张以黄河故道为界,而得到黄河改道前的数州之地。⑥急于求成的宋高宗却深怕和谈因此告吹,对赵鼎愈来愈不能容忍,秦桧则投其所好,得其欢心。

王庶在宰执中地位最低,又是一人对三人,却大义凛然,据理力争。他听到金使南来的消息,就奉命提前在六月赶回行朝。王庶多次上奏,他列举岳飞、韩世忠等将踊跃求战的事实,说:“观此则人情思奋,皆愿为陛下一战,望陛下英断而力行之。”他还坚决表示,绝不“签书和议文字”,“愿陛下惟责臣以修戎兵,不以讲和之事命臣”。⑦

金使兀林答赞谟(乌陵思谋)⑧来到临安府,与宰执们会面。 赵鼎问:

“地界何如?”

他立即应答:

“地不可求而得,听大金还与汝。”

王庶目睹仇敌无比骄狂,宋高宗“反加礼意”,宰执们更是卑躬屈节,“温颜承顺”,更使他“心酸气噎”。但皇命在上,他只能对金使不看一面,不交一语,以表示抗议。⑨

宋高宗决意讲和,虽不乏力排众议的勇气,但也不能不考虑。在五大帅中,岳飞原先的资历最浅,当刘光世、韩世忠和张 俊升任节度使时,他还是一个低品的偏裨。岳飞的战功和声望后来居上,使韩世忠和张俊忌妒不平。岳飞从抗金的大局出发,先后给两人写了几十封书信,殷勤致意,韩世忠和张俊都置之不理。 平定杨么后,岳飞又向两人奉送人员和装备齐全的大车船各一艘。 韩世忠十分高兴,从此与岳飞释嫌言欢。张俊得到那艘长三十宋丈、高五宋丈的巨舰,反而认为岳飞炫耀战功,格外恼恨。⑩

通过此次朝见和表态,岳飞和韩世忠益发情投意合,而张俊则更蓄意要排挤和陷害岳飞。


①王夫之《宋论》卷10。

②《会编》卷227何宋英上书,“自旷古来,未有受辱如朝廷也!未有忍辱如陛 下也!”何宋英或作何廷英。 

③《会编》卷187,《要录》卷122绍兴八年十月戊寅。

④《要录》卷120绍兴八年六月丙子。 

⑤《要录》卷142绍兴十一年十一月丁巳. 

⑥《要录》卷121绍兴八年七月戊戌,《忠正德文集》卷9《使指笔录》,《朱子语 类》卷131。

⑦《会编》卷186,卷187,《要录》卷120绍兴八年六月戊辰,癸酉,卷121绍 兴八年七月戊千,卷122绍兴八年十月戊寅。

⑧兀林答赞谟,宋人一般译为乌陵思谋,今据陈述先生《金史拾补五种》统一 译名。

⑨《会编》卷183,《要录》卷120绍兴八年六月丁丑,卷121绍兴八年七月戊子。

⑩《要录》卷90绍兴五年六月丁巳,卷109绍兴七年二月丁巳,《浪语集》卷33 《先大夫行状》,《石林奏议》卷10《奏乞参酌古制造战船状》。


第三节 群情激愤


到绍兴八年冬,为了压制不同政见,宋高宗断然罢免了赵鼎、 刘大中和王庶三人,他决心重用秦桧,全力推进和议。秦桧却心存当年罢相的余悸,他既渴望大显身手,又深怕皇帝反复无常,便单独对宋高宗说:

“若陛下决欲讲和,乞陛下英断,独与臣议其事,不许 群臣干与,则其事乃可成,不然,无益也。”

宋高宗首肯后,他还要皇帝“精加思虑三日”。三天以后,他又要宋高宗“更思虑三日”。再过三日,秦桧奏事,“知上意坚确 不移”,便取出和议方案,要求授以全权,宋高宗欣然同意。①从此秦桧得以独揽中枢大政,并引进党羽孙近任参知政事,肆无忌惮地进行降金乞求活动。

面对朝野反对和议的强烈呼声,秦桧一时颇感束手无策。中书舍人勾龙如渊向他献计说:

“相公为天下大计,而邪说横起,盍不择人为台谏,使尽击去,则相公之事遂矣。”

秦桧大为赞赏,便通过宋高宗,任命勾龙如渊为御史中丞。② 宋朝的御史台官和谏官控制言路,可以纠劾百官,评议时政得失。自勾龙如渊当御史台长官后,台、谏官逐渐成为秦桧箝制舆论,排除异己的工具。

十一月,金朝诏谕江南使张通古携带金熙宗诏书,偕同宋使王伦南下。金使不称宋国,而称“江南”,不称通问,而称“诏谕”,这已使秦桧也感到难于对文官武将作出交待。更有甚者,按 金方规定的礼节,宋高宗必须面北跪拜于张通古的足下,接受诏书,“奉表称臣”。昔日刘豫不过是当“子皇帝”,现在宋高宗自愿称臣,自然更卑辱十倍。但宋高宗实际上仍盘算着采取包羞忍耻的态度。③

面对如此的奇耻大辱,很多稍有血性的官员,无不怒火满腔。一时群情激愤,抗议的风潮一浪高于一浪。退闲的李纲,贬谪的张浚,也以极大的愤慨,上疏反对和议。连宋高宗亲信的主管殿前司公事杨沂中,也同主管侍卫马军司公事解潜、主管侍卫步军司公事韩世良到都堂见秦桧,说:

“闻官家受敌书,必欲行屈己之礼,万一军民汹汹,即某等弹压不得。”

他们还强调,如让皇帝对金使行跪拜礼,将来他们必然要受岳飞、韩世忠等的责备。⑤ 秘书省校书郎范如圭除与别人联名上奏外,还单独写信指斥秦桧说,“相公尝自谓我欲济国事,死且不〔恤〕,宁避怨谤”,以此作为“忘雠辱国”的口实。“苟非至愚无知,自暴自弃,天夺其魄,心风发狂者,孰肯为此”,“必且遗臭万世矣”!⑥

枢密院编修官胡铨的奏章,更引起了朝野的轰动。他实际上近乎斥骂宋高宗本人了。“陛下尚不觉悟,竭民膏血而不恤,忘国大雠而不报,含垢忍耻,举天下而臣之甘心焉。”他坚决主张斩秦桧、孙近和王伦,以谢天下,“臣备员枢属,义不与桧等共戴天”!⑦ 这篇声讨投降主义的雄文,很快被民间刊印出来,广为流传。⑧金朝统治者出重金买到副本,读后也大为震惊。⑨

临安城全城鼎沸,军民们愤愤不平,街上出现了醒目的榜帖:

“秦相公是细作!”

有的爱国军人甚至扬言要发动兵变,杀死秦桧。⑩在万众唾骂声中,秦桧吓得心惊肉跳,魂梦不安,他不得不与孙近一同“上表待罪”,⑾“宁避怨谤”的那种嚣张气焰扫地以尽。

事已至此,宋高宗只能撕下博听众议的假面,凭借专制淫威,自己出来支撑危局,扶持秦桧。他气急败坏地下令,说秦桧“无罪可待”,将胡铨“送昭州编管,永不收叙”。⑿按宋太祖不得杀言事官的秘密誓约,这已是不能再重的处置。宋高宗以胡铨为打击对象,惩一儆百,他立即下诏告诫百官,不准再用“浮言”动摇 求和的“大计”。⒀

宋高宗虽然乞灵于高压手段,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当年岁末,他以给宋徽宗守丧为借口,由秦桧等代他向金使行跪拜礼。张通古原先气焰万丈,扬言不得亏半点礼节,至此也迫于形势,同意降低礼节规格。双方草草拍板成交,演完了称臣的丑剧。⒁


①《会编》卷184,《要录》卷122绍兴八年十月甲戍注,《宋史》卷473《秦桧传》。

②《会编》卷186,《要录》卷123绍兴八年十一月甲辰,《宋史》卷380《勾龙如渊传》,卷473《秦桧传》。

③《会编》卷188,卷189,《要录》卷123绍兴八年十一月戊申,卷124绍兴八 年十二月戊午,《宋史》卷473《秦桧传》,《金史》卷83《张通古传》。 

④《要录》卷124绍兴八年十二月戊午,卷125绍兴九年正月丙戌,庚寅,卷126 绍兴九年二月已未,《宋史》卷359《李纲传》,《梁溪全集》卷102《论使事 札子》,《朱文公文集》卷95张浚行状,《历代名臣奏议》卷334张浚奏。

⑤《要录》卷124绍兴八年十二月庚午。 

⑥《会编》卷187,《要录》卷123绍兴八年十一月辛亥,《宋史》卷381《范如 圭传》,《朱文公文集》卷89范如圭神道碑。 

⑦《挥鏖后录》卷10,胡铨《胡澹庵先生文集,卷7《戊午上高宗封事》,《历代名臣奏议》卷348,《会编》卷186,《要录》卷123绍兴八年十一月丁未, 《宋史》卷374《胡铨传》。各书文字稍有出入,《要录》文字在修《四库全 书》时,经清人篡改。

⑧《会编》卷186,《要录》卷123绍兴八年十一月丁未,辛亥,卷124绍兴八年 十二月丙辰,卷126绍兴九年二月乙亥,《宋史》卷374《胡铨传》。 

⑨《会编》卷221洪皓行状,《盘洲文集》卷74《先君述》,《诚斋集》卷82《澹庵先生文集序》,叶绍翁《四朝闻见录》甲集《请斩秦桧》,《鹤林玉露》甲编 卷6《斩桧书》。 

⑩《朱子语类》卷13l,《朱文公文集》卷97朱松行状,《筠溪集》附录《筠溪李公家传》。

⑾《会编》卷]86,《要录》卷123绍兴八年十一月丁未,辛亥。

⑿《会编》卷186,《要录》卷123绍兴八年十一月丁未,辛亥。

⒀《会编》卷188,《要录》卷124绍兴八年十二月丙辰。

⒁《金佗稡编》卷2高宗寻诏;“今月二十七日,已得大金国书,朕在谅阴中,难行吉礼,止是宰执代受。”《要录》卷124绍兴八年十二月庚辰等记载相同。 《金史》卷83《张通古传》称宋高宗“受诏拜起皆如仪”,系误。


第四节 矢志燕云


八九年前,岳飞天真地以为一旦当上大军的统帅,即可一快平生的锐志。如今身任上将,却依然受制于朝廷。直捣黄龙府的壮志难酬,踏破贺兰山的雄心莫伸,瞻念前程,简直渺茫得很。宋高宗在办理对金称臣手续的前后,下手诏给岳飞等大将,进行安抚,说“卿等戮力练兵,国威稍振,是致敌人革心如此”。“卿等扶危持颠之效,功有所归.朕其可忘。”①岳飞读后,很难克制对皇帝的不满,他对幕僚们气愤地说:

“犬羊安得有盟信耶!”

绍兴九年(公元1139年)正月,宋高宗因乞和成功,立即宣布大赦,并对武将一律加官进爵,借以粉饰太平,平息军愤。② 正月十二日,宋廷的赦书传递到鄂州,岳飞当即命幕僚张节夫起草一封谢表。张节夫是相州安阳县人,字子亨,性格豪迈,崇尚气节,极富文采。③他将对敌人的仇恨、故土的眷恋、和议的愤懑,都凝聚于笔端,写成一篇悲壮激越、气势雄浑的杰作:

“窃以娄敬④献言于汉帝,魏绛发策于晋公,皆盟墨未乾,顾口血犹在,俄驱南牧之马,旋兴北伐之师。盖夷虏不情,而犬羊无信,莫守金石之约,难充溪壑之求。图苟安而解倒垂,犹之可也;欲长虑而尊中国,岂其然乎!”

“臣幸遇明时,获观盛事。身居将阃,功无补于涓埃;口诵诏书,面有惭于军旅。尚作聪明而过虑,徒怀犹豫以致疑:与无事而请和者谋,恐卑辞而益币者进。愿定谋于全胜,期收地于两河。唾手燕云,终欲复雠而报国;誓心天地,当令稽首以称藩!”⑤

此份谢表刚发送临安府,二十四日,岳飞又接到由正二品太尉进秩从一品开府仪同三司的制词。“不允”辞免的诏书也纷至沓来,理由是“军声既张,国势益振,致邻邦之讲好,归故地以效诚”。⑥按此逻辑,“讲好”应有岳飞张“军声”,振“国势”的一份功劳。这对岳飞当然是一种莫大的难堪,他绝不愿将耻辱当作光荣,接二连三地上奏力辞:

“臣待罪二府,理有当言,不敢缄默。夫虏情奸诈,臣于面对,已尝奏陈。切惟今日之事,可危而不可安,可忧而不可贺。可以训兵饬士,谨备不虞;而不可以行赏论功,取笑夷狄。事关国政,不容不陈,初非立异于众人,实欲尽忠于王室。欲望速行追寝,示四夷以不可测之意。万一臣冒昧而受,将来虏寇叛盟,则似伤朝廷之体。”⑦

岳飞恳辞官封,争辩和僵持甚久,宋高宗不予允准,强令接受。在爱国正气横遭摧残的时刻,岳飞身为十万雄师的统帅,重申收地两河、唾手燕云、复雠报国的宏誓,不能不格外振奋人心,鼓舞士气。对于正在酌酒相贺、弹冠相庆的宋高宗、秦桧等人,也自然引起他们的切齿痛恨。


①《金佗稡编》卷2高宗手诏。 

②《会编》卷192,《要录》卷125绍兴九年正月丙戌,庚寅,壬辰。 

③《会编》卷192,《要录》卷49绍兴元年十一月壬戌。 

④娄敬,原作娄钦,盖宋时避宋太祖祖父赵敬名讳,改娄敬为娄钦,今复原名。 

⑤谢表文字以《金佗稡编》卷7《鄂王行实编年》,卷lo《谢讲和赦表》,《会编》卷192,陈郁《藏一活腴》内编卷下进行参校。此外,《要录》卷125绍兴九年正月丙戌.《金佗续编》卷28《孙逌编鄂王事》,《鄂武穆王岳公真赞》也节录此表,文字稍异。

⑥《金佗稡编》卷14《辞开府札子》,《金佗续编》卷2《开府仪同三司加食邑 制》,卷4四份辞免开府仪同三司不允诏。

⑦《金佗稡编》卷14存辞开府札子两份,佚失两份。正文所引《辞开府札子》之 《贴黄》,或疑为岳珂伪作。重要理由是“臣待罪二府”一句。按《宋史》卷 l62《职官志》,枢密院“与中书对持文武二柄,号为二府”。时岳飞尚未罢兵 权,任枢密副使,似不应称“二府”。据《金佗续编》卷1绍兴七年出师疏, 岳飞自升太尉、宣抚使后,已“恩数视二府”。又《朝野类要》卷2《两府》 “枢密并直太尉。”可知“臣待罪二府”—句可信而无误。太尉称二府还可参 见《云麓漫钞》卷4,《会编》卷17,卷205《淮西从军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