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岳飞研究 > 学术

“岳飞”印 真伪之谜

发布时间:2020-01-08 22:28:21  作者:马洪  来源:长春日报
  这枚“岳飞”印为铜质、铸造,朱文、篆书,印面纵横边长4 8×4 7厘米,通高4 1厘米,重211 2克,玄武钮形制,制作工艺精湛,印体表面覆有一层年久自然生成的青黑色包浆。

岳飞,南宋一代抗金名将,其丰功伟绩永垂青史。多年来,世人出于各种目的,或虚构岳飞事迹,或伪托岳飞遗物,臆造出诸多并不存在的事物,扰乱了历史真相。譬如,对吉林大学考古与艺术博物馆收藏的“岳飞”印的真伪问题,学术界便有不同的看法,迄今还是一个待解之谜。

  这枚“岳飞”印为铜质、铸造,朱文、篆书,印面纵横边长4.8×4.7厘米,通高4.1厘米,重211.2克,玄武钮形制,制作工艺精湛,印体表面覆有一层年久自然生成的青黑色包浆。

  此印原为近代著名学者罗振玉的私家藏品,其孙罗继祖先生曾在1985年的《文物》杂志上发表过一篇《岳飞印小考》,谈及此印的流传经过和真伪问题:“这颗印原是我家旧藏,曾见先祖赠人的钤印本题‘得之禾中’,当时是作为真品宝藏的。解放后,流落都市,竟无人敢收。某年,于思泊教授见之,认为从质地、篆文来看,完全够南宋文物,一点看不出作伪的破绽,遂为吉林大学历史系购藏,现藏吉大文物室。思老鉴古最精,他的说法能取得大多数人相信,既然年份够,如当时没有同名氏的人,则此印自属武穆无疑。”由此可知,罗继祖认定“岳飞”印为真品的依据有两条:一是该印为其祖父罗振玉“得之禾中”;二是有于思泊先生的权威性鉴定。他认为,若历史上没有同名者,该印自属武穆无疑。

  文中的“禾中”乃地名也,即现今的浙江嘉兴,就是说这枚印章是罗振玉当初从嘉兴得到的。罗振玉为何在赠人的钤本上强调此印“得之禾中”呢?笔者查阅相关史料得知,岳飞的孙子岳珂自南宋嘉定十年(1217年)起曾官居嘉兴。岳珂既是一位官员,又是一名学者,掌握了大量岳飞的资料。在任嘉兴知府期间,他勤勉政务之余,倾力整理祖父岳飞的遗文和遗物,并著有《吁天辩诬录》《天定录》,上呈朝廷,为其祖父辩冤。岳珂虽后赴江西九江任职,但其后裔有多人仍然生活在嘉兴、桐乡及周边地区。由此可见,罗振玉认为这枚“岳飞”印应属居于此地的岳飞后人的流散之物,这也成为他将此印断为真品的依据之一。

  罗继祖文中提到的于思泊,即于省吾先生,为我国著名的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和古籍整理专家,解放前曾任教于辅仁大学和燕京大学,1955年受东北人民大学(吉林大学前身)匡亚明校长之邀,任吉林大学历史系教授。吉林大学文物室的许多传世文物藏品,多由于省吾在北京琉璃厂等古玩聚集地所采购,其中便包括这枚“岳飞”印。1987年,文物出版社出版《吉林大学藏古玺印选》,罗继祖在序言中又谈及此印:“惟此谱中岳飞印乃吾家旧物,宋代岳飞未见有第二人,则此印确为武穆遗物,况其质地、篆文皆经专家鉴定,应无异议矣。”

  这颗“岳飞”印入藏吉林大学文物室后,一直被视为真品,直到上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印学的发展和学术研究的活跃,此印受到一些学者的关注,先后有多位学人对以往罗振玉、于省吾、罗继祖三位老先生的“真品说”提出质疑,主要有以下四种观点:

  其一,杨广泰在1995年出版的《宋元古印辑存》一书中首先提出疑问:吉林大学藏宋“岳飞”二字印,印风与钮式少见于本辑所录印章风格,岳飞官居显位,与民间用印同否?

  其二,赵丛苍在1998年《古代玺印》一书中明确指出:明代才有龟蛇相缠的印钮形制,此印最早为明代遗物,与宋将无涉。

  其三,王可宾2003年发表的《岳飞印辨析》一文认为:从龟蛇印钮和印面过大分析,与当时的制印特征和用印习惯不相符合,认为此印并非岳飞个人私印,而是南宋时期民间用来悼念岳飞、以奉庙祭所铸造的一件印章遗物。

  其四,刘爽2005年发表的《再议岳飞印》一文的结论是:从印钮看,不应早于元代;从印文风格看,与明代印文相似;明代有制作名人印章的风俗,此印应是明清之际在仰慕岳飞的社会风气影响下制作的名人印章。

  以上几家观点主要指出,该印与南宋的印制风格不符,“岳飞”印实属南宋或明清时期民间的伪托之作。

  当然,也有肯定该印为岳飞遗物真品的,上海博物馆古玺印研究专家孙慰祖在《隋唐宋元玺印的断代与辨伪》一文中指出:此印粗边,不仅与同时期官印相对应,其篆法垂笔较长,与南宋赵孟坚的“彝斋”印和贾似道的“秋壑”印在篆法上相暗合,在铸造特征上也存在相似之处。至于印文体态稍见差别,仅是不同个体书写性格所致,并未越出时代风格的范围。另外,在钮式风格方面也具有同样的时代特色,故此印的断代依据已比较充分,别无其他时段可置。此印为南宋之物的特征明显,与岳飞的活动年代相吻合。

  目前,我们还未发现岳飞的书法遗存上钤押过这枚印章。此印的确存在诸多疑点,例如印面4.8×4.7厘米,在宋代只有官印才有如此硕大的规格,私人用印绝少达到这个尺寸。宋印中确有篆法垂笔较长的印章案例,但数量极少,不足为据。此印印文的垂笔很长,这种夸张的写法是明清时期所流行的,明显具有民间俗体字的风格。目前所谓岳飞遗物,伪造甚多,例如,传为岳飞题字的“还我河山”,据著名历史学家张政烺考证,并非真迹,实为清末秀才周承忠的一幅集字。民国八年(1919年),地理学者童世亨出于爱国图强和激励人心的目的,将周承忠集字刊于《中国形势一览图》增修十四版的首页,从而传布全国,并被讹传为岳飞手书真迹。

  关于这枚“岳飞”印的真伪问题,吉林大学刘爽从印钮形制、印坛流风、社会思潮、文字特点、铸造技术几个方面分析论证,认为是在仰慕岳飞的社会风气的影响下精心设计和制作的名人艺术印章,其制作年代约在明代中晚期或清代早期。笔者也倾向于此印的伪托性质。当然,要真正拨去笼罩在此印上的迷雾,认清其本来的历史面貌,最好能有更充分的材料加以印证。

  (作者马洪 为吉林省文物考古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