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岳飞文化 > 精忠岳门

岳晔:岳氏家风历久弥新

发布时间:2018-03-18 20:17:09  作者:  来源:齐鲁网
作者:淄博市博山区纪委 岳晔博山汤阴血脉连,先祖武穆美名传。词誉乾坤千秋颂,忠晖日月万代瞻。侍母至孝品清廉,教子有方军纪严。精忠报

作者:淄博市博山区纪委 岳晔

博山汤阴血脉连,

先祖武穆美名传。

词誉乾坤千秋颂,

忠晖日月万代瞻。

侍母至孝品清廉,

教子有方军纪严。

精忠报国展宏志,

魂留神州曜族坛。

树高千尺不离根,江河千里总有源。据岳飞思想研讨会资料,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地区岳氏后裔承载着先族武穆公的血脉,至今已600多年,我族义信堂是一个分支。自太高祖纪方公至吾辈已七世,下有三世。200多年来,族人继承先辈的优良传统,辛勤耕耘、勤俭治家,忠厚处世,成为当地殷实祥和的农家。曾祖父岳佑清字福庭,清监生,人称四掌柜。他带头捐资建修村北的山神庙(又名五神堂)担山桥及云霞仙祠等古建筑,现保存完好,收录区级文物图集。曾祖父经常参加组织民间社会活动,调解邻里纠纷,组织筹划乡村春节扮玩活动。每逢村有婚庆、丧葬等事宜,他都尽力帮助,不取报酬,亦不参加宴筵。民国三十二年,本村邻居的两个年轻男孩在私人煤井下窑,因井下透水,双双被淹死,危难之际,祖父帮助灾属筹措砖木,安葬逝者,遇难家属感激不尽,受到乡人的称赞尊敬。

祖父岳守信字任之,生于清光绪元年(1909年),就读毕业于民国初期的高级小学,博山县立教员教训班,后任民国时期的教导主任、塾师。解放后,继续做小学教员和塾师,终生从事教育教学事业,擅长书法,功底深厚,众多墨迹流传民间,多以小楷和行书称绝,小楷端庄清秀,撇捺间彰显笔力,行书更是云鹤游天、群鸿戏海,在当地很有名气。村中的碑刻、对联大都由他书丹。解放初期,淄博市政府驻地在博山,民政部门要用楷书誊写《烈士谱》,从教育界选中的是祖父和八陡镇的任玉林先生,在乡里传为佳话。父亲整理祖父遗物时,发现有一幅墨迹,内容是文天祥为民族英雄岳飞撰写的拜跋,墨迹苍劲、潇洒,一直作为传家宝,精心存护,敬存至今。

解放初期,百姓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很多老人都是文盲。邻居的四个男孩应征入伍,祖父受聘担起了读信和写信的任务。上世纪六十年代在教学之余,祖父参与编纂《岳氏槐亭支谱》、《岳氏玉也支谱》、《岳氏于九支谱》、《岳氏同文支谱》,并为其撰写了谱序,为保护传承传统文化做出了贡献,受到了族众的爱戴。

祖父终生从教,收入微薄。上世纪五十年代,月工资43元,由于病退只能领月工资的百分之五十,即每月21.75元,当年人口多,全家11口人,连糊口的粮食经常接济不上,从那时,整个家庭深深体会到入不敷出的含义。面对家庭生活的困境,祖父节衣缩食,硬撑着让伯父和父亲比同龄人多读了几年书。祖父说:“孩子多读书,掌握生活的智慧和做人的道理,这是受益一辈子的财富。”

“一粟一粒,当思来之不易”这是祖父教育下一代人的一句话,每次饭后,他总是用温开水濯碗,然后一饮入肚,这样既可以爱惜粮米,又利于刷碗。在祖父的影响下,父亲和我们家人都传承着这个习惯。祖父管理本村小学的财务,他账目清楚,从不沾公家便宜。教育子女:“属于个人的财物可以不要,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不能伸手。”上世纪六十年代(祖父病退在家),当时区文教科的一名干部来查一位调动教师的工资去向,祖父拿出清晰的记录簿,回复来查人员:“此教师的工资已如数退回文教科。”来人一看记录这么仔细,称祖父是有心人。祖父时常教育子女:“没有陈旧的账,我管的账单,要保存20年备查。”由于祖父工作认真细致,没出现任何差错。祖父的遗物中至今保留着这样一份账单:“61年5月15日入黑源公路砸石子费403.92元,5月30日付南校40.00元,付岱校120元,6月2日付苏校40.00元,付岳校209.92元。”祖父清白做人,路走得踏实,是我们后人学习的楷模和榜样。 

“诚信是做人之本,丢了钱和物叫丢东西,若丢了诚信就什么都丢了。”这是祖父经常教育子女的一句话,他还说:“我的名字叫守信,就是做人一定要言必信、行必果。”经常讲这样一个故事:唐朝有个叫陆元方的人想卖掉洛阳城里的一座宅院。陆家已把买宅的钱收下了。陆元方对买主却说:“这宅子什么都好,只是没有下水的地方。”买主听到这话,拒绝了买宅之事。陆元方的儿子埋怨,陆元方却回答说:“不告诉买主这个情况,就是欺骗人家,做什么事都要凭良心。”

常言道:家和万事兴。祖父还经常以这样一个故事教育父亲兄弟之间要和睦团结。“明朝江西翰林院沈仲仁,户科都给事沈仲义兄弟二人为争家产打起了官司。受理后,官府朱批文告贴在辕门外:鹁鸽呼雏,乌鸦反哺,仁也;蜂见花而聚其众,鹿得草而鸣其群,义也;羊羔跪乳,马不欺母,礼也;蝼蚁塞穴而避水,蜘蛛结网以为食,智也;鸡非晓而不鸣,雁非社而不至,信也。禽兽微虫尚有五常,况人为万物之灵,岂无一德,可为人乎?兄通万卷,全无教弟之才,弟掌六科,岂有伤兄之理?沈仲仁仁而不仁,沈仲义义而不义,有过必改,再思可矣。后附诗一首:兄弟同胞一母生,祖宗遗产何须争,一番相见一番老,能得几时为弟兄?沈仲仁、沈仲义二人见此朱批,痛哭而归,撤回诉状。”父亲兄弟三人正是在祖父的教导下,团结和睦,互帮互助。

时代在发展,家风须传承。先辈的教诲和做人的榜样已深深教育和影响着晚辈,成为家庭的精神财富。父亲沿着老一辈的足迹,以读书、教书为已任,育人、做人当根本,秉承“愿当人梯育新秀,甘为孺子作黄牛”的人生格言,在乡村教育战线上默然耕耘了三十六个春秋。村里每逢人家有红白公事都少不了父亲忙碌的身影,多数人的名字都是父亲起的,结婚的日子是父亲帮忙选的,桃李满天下的父亲敬业守时的美德、宠辱不惊的修养,读书思考的习惯、易学辩证的思想正影响着我们这一代人,“绍祖宗一脉真传克勤克俭,教子孙两行正路惟读惟耕”,吾辈也正沿着祖辈的足迹,不忘祖风家教,在教育、机关、城建不同岗位上勤奋工作,清白做人,努力做出成绩。下辈亦学习成绩优异,从事着科研、教育等事业……,祖祖辈辈秉承“不矜威益重、无私功自高”、“为善最乐、读书便佳”、“ 立身有方崇勤奋,传家无异戒奢华”的家风家训,正努力奋斗,默默奉献,争取做出成绩,为国争光,为家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