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岳飞文化 > 名家名篇

家规家训与核心价值观的传承

发布时间:2018-03-09 07:29:49  作者:岳精柱  来源:岳飞网
中国传统社会是家国同构的。以孝为基础建立了家庭伦理,以忠为基础建立了政治伦理。“孝”是家、国共同的思想基础,为百姓和统治者所共相推崇。

家规家训与核心价值观的传承

岳精柱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400015)

内容摘要 中国传统社会是家国同构的。以孝为基础建立了家庭伦理,以忠为基础建立了政治伦理。“孝”是家、国共同的思想基础,为百姓和统治者所共相推崇。家规家训具有道德和法的双重内涵。国家(统治者)经常颁发“圣谕”,包括现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翼将百姓家规家训的内容规范于国家意志之中;百姓也自觉地以圣谕为家规家训。这就形成了家规家训与国家意志的相互表达,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和政权稳固。

关键词 家国同构,孝,伦理,家规家训,国家意志,表达

 

在家国同构的传统社会,以孝为基础建立了家庭伦理,以忠为基础建立了政治伦理。忠孝一体,孝成了家、国共同的思想基础。治国与治家同理。家规家训的总体思想是孝,具有道德与法的双重内涵。家规家训的载体多样。统治者用治家的方法治理国家,国家(统治者)用颁发“圣谕”,包括现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翼将百姓家规家训的内容规范于国家意志之中。传统社会,皇帝还经常用赐家族字派的方式,来推广统治者的意志。百姓也自觉地以“圣谕”为家规家训或悦纳赐派并以此为荣耀。这就将统治者的意志转化为家庭或家族的道德准则,形成了家规家训与国家意志的相互表达,从而巩固了家国同构的社会秩序。家风、社会风气、党风、政风与家规家训紧密关联。

一、家国同构的传统社会

“国是家的国,家是国的家”,这是中国家国同构的传统社会的很好表述。所谓家国同构,就是“国的统治秩序是家的伦理秩序的推广,国内部成员关系是家内部成员关系的推广;国与家是同构的,君臣间的政治关系与父子间的伦理关系也是同构的”。现代社会,作为制度形式,家国同构基本被终结;作为意识形态,家国同构思想依然有着影响力。家国同构,要求“治国必先齐其家”,人们既要有报效国家的社会理想,又要有崇高的个人修养,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也;这是自我道德修养的实践层面,并遵照个人、家、国、天下的顺序逐次展开,是家国同构传统社会人们道德修养的崇高境界。特别是中国的士绅,更是自觉地以之为准则,作为自己终生追求的社会理想,以此实现齐家与治国两者伦理规范的一致和共通。“‘家国同构’的实质就是把君、父的角色合二为一”。“要求臣民对君主不仅要作理性的绝对服从,而且还要作情感上的父权认同”。 家的治理基础是家规家训,国的治理基础是法律,即所谓“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在家国同构的传统社会,“孝”成了家、国的共同思想基础。关于“家国同构”传统社会的研究,成果多,研究深入。对家规家训的学术研究,成果不少。将家规家训、国家意志结合,放在“家国同构”社会背景下研究,则少见。

1.以孝为基础的家庭伦理

传统社会以孝为基础,建立了以父系为核心的家庭伦理关系,强调血缘和亲情,属“修身、齐家”层级。“百善孝为先”,对父母要孝。孔子说:“孝子之事其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在家庭伦理中称谓严格按辈分,不以年龄而以字辈派行论。按辈分建立了家庭的伦理秩序,实现了家庭(族)管理的规范。孝,不仅仅在家庭中强调,在社会关系中,也多是以孝为基础的家庭伦理关系的扩展,如在师徒关系上,强调“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社会交往中多以“老(长)辈子”“兄弟”“姐妹”相称等等。

2.以忠为基础的政治伦理

传统社会以忠为思想基础建立了政治伦理,要求对君要忠,“移孝于忠”,忠孝一体,强调服从和等级,属“治国、平天下”层级。《礼记·祭统》曰:“忠臣以事君,孝子以事其亲,其本也。”《孝经》说:“以孝事君则忠”,“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就是说老百姓以孝事君王;君王也要以孝治天下。忠即为孝,孝即为忠。在官职的称谓上,向家庭伦理靠拢,如子民、大人、大老爷、天老爷等称谓,不以官职称,而以家庭关系称呼,要求官员爱民如子。百姓称地方官为“父母官”;官员应视百姓为“衣食父母”。

忠是政治关系上的义务,孝是血缘关系上的义务。忠孝,既属于礼的范畴,又属于道德范畴。也就是说,古代治理国家,就像治理家庭一样。国即是扩大了的家。

二、家规家训演变历史

家训是家庭的核心价值观,家规是家庭的“基本法”。家规就是要求家人族人行事的规定,是家法;家训就是对家人进行家庭道德教育。家规家训反映了制定者对家族兴旺的期待以及制定者对社会、人生的体会。

家规家训的出现,并非随着家的出现而产生,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家规家训的出现,早期是独立于家谱,单独运行的,未入家谱,以训诫、禁戒等内容出现,宋代以前基本成熟。

早期家训,分训诫活动和训诫文书两种形式。训诫活动很早就有,如孟母三迁、断杼教子故事。训诫文书,最早的是春秋时期齐国大夫晏婴临终“凿楹纳书”留以示子的成文遗书。汉代以后出现的家训就较多了。著名的如东汉女历史学家班昭的《女戒》,三国蜀相诸葛亮的《诫子书》等等。

明代伊始,普通家族开始制定自己家族的家(族)规并普遍刊入家(族)谱中。明清之际,还有很多家谱增加了圣谕、圣训等内容,家规家训的形式已基本定型,成为家谱中很重要的内容。明清之际是我国家规家训发展的一个鼎盛时期。

三、传统社会家规家训:道德与法的双重内涵 

1. 教化、鼓励:传统社会家规家训的道德内涵

家规家训,以孝为基础,以道德教化,劝导鼓励规范家人行事,对家人有很大的影响。传统社会,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德作为道德教化的基本内容。《礼记·礼运》说:“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这些内容,都是劝诫、教化、鼓励人们行事以方,事亲以孝的道德准则。我国历代有着优秀的家规家训,如《颜子家训》《朱子家训》、曾国藩家书、傅雷家书等等,都有着非常好的教化鼓励作用。

2. 约束、处罚:传统社会家规家训的法律内涵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在中国传统社会,将不孝定为犯法的“首恶”。

北宋包拯就训诫:“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渠县张氏祠规规定有:犯上、以长压幼,以富欺贫,以贫害富,处罚……借公吞肥,一经查出,生死不准入祠……有玷清白家风,若族中有犯者,革除祠外……对姑息养奸玷辱宗祖并父兄者,革除祠外。宣汉孙氏族谱中记有在解放前处罚违反家规规定的不孝族人。四川渠县丰乐乡郁氏祠堂建有训诫台,当地人称为印盒石,专门用来处罚违反族规的族人。

传统社会,家规家训对人们的行为,有着很强的约束力。“在中国传统社会,家规家训是对国家法律的补充。”“家规带有法的性质,这是在家庭之中把道德上升到法律的高度,凡违反规定必受处罚。” 其族中执事者,不但有家规族约所赋予的执法权力,而且还是家族中伦理上的尊者,道德上的模范,社会的名人,故其很有影响力,当然,他也必须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

四、家规家训的表现形式

传承优良家风的有形载体不仅包括宗祠、家庙与民居、功名柱、亭子等建筑物及其附属物,而且涵盖族谱、家书、楹联、牌匾雕刻等等各类载体,甚至诸如地名、学校、医院、寺庙、路桥、广场等建筑物上都有固化的家风。还有通过童谣、谚语、山歌、民俗节庆、婚丧嫁娶仪式等无形的文化载体等多种方式来表达。概括起来主要有如下形式:

1.家谱、家书、书法、工艺品

中华传统家谱中,无一不载有家规家训等家族道德教化的内容,除了家规家训外,还有祠规、家族优秀人物故事等具有教化作用的内容。家谱中的题词、书法作品,大都与道德教化、家族历史文化分不开。家书,更是满含着殷殷的教化之意。有的家族还制做了工艺品,将家规家训或家文化融入其中。这种现象在近现代更流行。

2.匾额

传统社会,牌匾是传承、展示家族文化的很重要的形式。几乎每个家族都将自己的家族历史文化、道德教化的内容,浓缩成适合牌匾形式表达的内容表现出来,如忠孝传家、耕读传家、清献家风、清白遗风、南阳家声等等。

3.家具器物

    家具中的家风体现,主要是在家具中刻入家规家训内容或一些期语祝词。可以是一个词语,也可以是一段话或对联等形式。如在镜子上描刻“博爱传家”;在水缸上刻有“福”字等有一定寓意和期许的字词和图案。

4.建筑及其附属物

    传统社会,在建筑及其附属物上展示家规家训和家族文化的现象就更多了,特别是在家族祠堂上展示更普遍。江西省景德镇市沧溪村的朱子训子亭;陕西省韩城市党家村四合院厅房两侧的家规砖雕“动莫若敬,居莫若俭,德莫若让,事莫若咨”等;重庆市荣昌区万灵古镇尔雅书院,喻茂坚留给后世子孙的“垂训联”,上联是:衍祖宗一脉真传,克忠克孝;下联为:教子孙两行正路,惟读惟耕;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向氏木刻家谱;重庆綦江东溪镇的孝感桥等建筑及其附属物,都具有家规家训内容。一些建筑,除了镶嵌有家规家训和家文化内容外,还普遍刊刻有二十四孝故事、孟母三迁教子、岳母刺字“精忠报国”故事等。以上这些建筑及其附属物,无不体现着忠孝道德教化和自我修养的内涵。

5.碑刻雕塑

利用碑刻雕塑表现家规家训及家文化,在传统社会非常普遍。这些碑刻,可以是单独的,也可以是组合的,或某建筑的一部分,主要如祠堂、墓碑等。江西省景德镇市沧溪村朱韶宅院耕字书屋的低头狮;四川渠县赵氏祠堂鼓励成材碑;河南内黄县麒麟村,岳飞后裔感谢当年王员外救助岳飞母子之恩和八百多年来该村村民对岳飞的祭祀缅怀的铭恩亭及其碑刻等等,都是典型例子。

6.家族活动

    婚丧喜庆的生命仪式蕴含着家风教化的大量信息。汉族等中华民族在重要的生命仪式中,非常注重家风对家庭成员的熏陶和教化。如哭嫁、哭丧、祭祀等家庭礼仪、家族故事等活动。

哭嫁,主要以述说父母长辈的好,对兄弟姐妹的爱和分离后的思恋、嘱托等。如恩施哭嫁歌。瑶族教育新娘歌词:春夏双双去种田,早晚出入同吃饭。家计各样有条理,心焦心烦互慰解。

哭丧,主要以述说死者身前对子女兄弟姐妹的爱以及生活的艰辛,死者的坚强、勤劳和善良等。如《伤心孝哥》,包括丧葬孝歌、思亲孝歌、伯叔孝歌、不忘孝哥、手艺孝歌、安葬孝歌、袱子孝歌、二十四孝。《丧心孝歌》 唱曰(节选):月照院墙鼓二更,想起爹娘一平生;忠厚为人守本分,兄宽弟忍不想争;勤俭持家又谨慎,公平正直不欺人;左邻右舍都尊敬,死了谁不叹哀声。

7.地名

 有的地名体现着道德教化的内涵,其传说故事和寓意,无不彰显着中华传统优秀道德文化和教化功能。如:湖北麻城孝感乡,云南腾冲和顺古镇。

五、 家规家训与国家意志的关系

1.圣谕

传统社会,历代统治者,特别是明清之际,国家不断颁行家国同构的“圣谕”,以期用德、法兼治建立一种既有亲情,又有等级的统治秩序。影响比较大的有明代朱元璋 “圣谕六言(条)”,清代康熙皇帝《圣谕十六条》。

明太祖朱元璋的“圣谕六言”:“孝顺父母,恭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无作非为。”

康熙皇帝《圣谕十六条》为:

敦孝弟,以重人伦;笃宗族,以昭雍睦;

和乡党,以息争讼;重农桑,以足衣食;

尚节俭,以惜财用;隆学校,以端士习;

黜异端,以崇正学;讲法律,以儆愚顽;

明礼让,以厚风俗;务本业,以定民志;

训子弟,以禁非为;息诬告,以全良善;

诫窝逃,以免株连;完钱粮,以省催科;

联保甲,以弭盗贼;解仇忿,以重身命。

从“圣谕”的内容来看,其家庭道德教化的内容非常明显,实际就是将家规家训与统治者意志完美的结合。

一些姓氏自觉的用“圣谕”为家规家训。《合肥晚报》报道,安徽李姓一支,就用圣谕六言为其家训。据了解,邱氏的一支,安徽合肥“百忍堂”张氏,广东兴宁余氏等家族,广东河源地区李氏家等姓氏都将“圣谕十六条”作为自家的家规家训。这些将统治者的意志转化为百家姓做人的准则和操守,形成相互表达,良好互动,非常利于社会和谐稳定和政权的稳固。王氏的一支,直接用“八德”为其家训。许多家族的家规家训,其内容都与“圣谕”的内容相近或相似,只不过表达形式不一。

传统社会,皇帝还常常用赐家族字派和赐匾的方式,来体现、推广统治者的意志。如康熙皇帝御赐岳飞后裔字派:重开奇秀,永佐朝邦,崇德喜彩,增耀远贤。共十六字派。宋代赵高峰(1012-1114)为感谢皇帝的重用之恩,改修家庙名之曰“崇恩寺”。哲宗皇帝闻之,赐“青莲院”匾额,意为“出污泥而不染”。赵高峰后裔至今以之为荣。这种形式,实现了将国家意志与家族文化的很好结合。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再联系胡锦涛的“八荣八耻”,其内容都与传统“八德”有着紧密联系。“八德”是古人处世的基本操守和准则,也是中华传统家规家训的基本内容。传统家规家训内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精神结合,有利于百姓与国家意志保持一致。虽然今天的中国已是社会主义法治社会,而非家国同构的传统社会,但家国同构的传统思想依然遗存,对当今社会还有一定的影响力。对崇高道德的追求,符合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和中国德法兼治的传统。

六、家规家训与家风、社会风气的关系

1. 家规家训与家风的关系

家风又称“门风”,指一个家庭或家族在世代累居、繁衍生息的

过程中,子子孙孙代代恪守家规家训而长期形成的较为稳定的生活作风、传统习惯和道德面貌,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文化基因,家庭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的集中体现,具有继承性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力。好家风是一个家族最宝贵的财富,是每个家族成员自豪感的源泉,立世做人的风范,工作生活的格调;家风是民风社风的根基,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家是每个人成长的第一空间,父母及长辈的生活态度、处世之道、价值观念都会成为孩子判断是非、分辨对错的标尺,形成一个家庭的行为规范及思想准则,孩子在这种氛围中就顺利传承了优良的家风。家风好不好,直接决定了这个家庭或者这个家族的走向,关系到对外的社会形象和社会评价。个别家庭家风不正、管教不严,子女很容易招惹祸端。现在的一些影视作品中,经常看到说某人家族是世偷,影响很不好,是一种极不负责任的行为。 

曾子杀彘,示儿不欺;孟母三迁,断杼教子;岳母刺字,精忠报国……从古到今,虽历时代变迁,生活变化,中国人始终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一直注重良好家风的培育和养成。良好的家风延续着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精神谱系。

家规家训是家风的基础,是家风的基本内容和行为准则。

2.家规家训与党风、政风、社会风气的关系

家风正则民风淳,民风淳则社稷安。习近平说家风是每个家庭成员“三观”的基石。家风之教化,是有上下先后顺序的,是有修身示范作用的。南北朝时的教育家颜介曾说:“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是以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矣。”《大学·传九》说:“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

德不配位,必有殃灾!丢失家规家训必遭恶果。现代中国社会发生的毒食品、毒奶粉、假药骗医事件;碰瓷讹诈,急功近利、诚信缺失等等不正常社会现象,都是家规家训教化缺失导致的恶果。

家风好,则族风好、民风好、国风好。在中共十八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家风建设的重要性,指出“抓作风建设要返璞归真、固本培元,在加强党性修养的同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领导干部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廉洁修身、廉洁齐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社会精英层、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家风对社会风气影响较大,在一定程度上有着引领作用。习近平指出:“领导干部的家风,不是个人小事、家庭私事,而是领导干部作风的重要表现。” 在群众眼中,领导干部的家庭与干部个人是作为一个整体的,领导干部家风好坏、其配偶子女在社会上的言行举止等,直接决定着干部和干部队伍在群众心中的形象。对领导干部而言,良好家风既是砥砺品行的“磨刀石”,又是抵御贪腐的无形“防火墙”。

七、结语

孝,对于家庭,为小孝;对于家乡、地方、单位、团体,为中孝;对于国家,为大孝。概要之,孝,小到对于每个家庭、家族或者单位,大到一个民族、国家、社会,都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应不遗余力、持之以恒地传下去。

传承几千年的中华家规家训,其核心内容为孝,由孝展开为“八德”,由“八德”衍生了今天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规家训表现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是家和国非常重要的文化内涵。它重在于道德教化,对于家风、社会风气、政风、党风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国传统社会是以家国同构为基础的社会结构,家庭以孝道为基础,以血缘为纽带,形成了一套既有亲情,又有道德自觉的伦理关系,即家庭伦理。国家的统治秩序,是以家庭伦理为基础而建立的一套既有亲和力,又有法律约束力的伦理关系,即政治伦理。家规家训,既是一种道德标准,又是一种法律准则,既具有道德教化的自觉,又具有法律约束的强制。

    近现代以来的国家政权,继承用道德形式来推行国家意志的传统。我国从民国开始有现代意义上的国家政权,家庭伦理与政治伦理逐渐分离,用现代法理为基础来建立政治伦理,但仍未忽视家庭道德的建设,特别是当今,更是强调家规家训为基础的家庭道德建设,这就是参用传统方法治理国家和统治社会。现代中国的治理,虽然有法律和宪法的规定,仍然无法打破和避开家庭伦理,仍然不能抛弃传统道德的教化,家规家训仍然有其积极作用,值得研究和传扬。

传统社会家规家训与国家意志的相互表达,巩固了家国同构的社会秩序,增添了政治伦理的亲和力,缩短了政府与百姓之间的距离,对于当代国家的治理,仍然有着借鉴意义。


本文是岳飞网首发,未经允许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