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岳飞文化 > 名家名篇

学术常青 大爱人生

发布时间:2018-05-30 19:33:22  作者:崔文科  来源:岳飞网
面对须眉交白且年近90岁高龄的老人,我们除了感动,还是感动。他,像一支默默燃烧的红烛,为着理想、为着追求、为着薪火相传、为着一代学人的责任担当,默默奉献

学术常青  大爱人生

——赴四川看望著名清史专家周远廉先生侧记

《社科院专刊》2018年5月25日总第439期

作者:崔文科(历史所)

  今年4月下旬,根据单位工作安排,我到四川彭山区看望了耄耋之年的周远廉先生。其间,我有幸近距离聆听了周先生的教诲,亲眼目睹了他从事科研工作的情形和退休后的生活情况。周先生治学严谨,待人和善,特别是对祖国一片赤诚之心,让我们肃然起敬,感佩不已!

  东汉张衡在《应闲》篇中说:“人生在勤,不索何获?”近代史学巨擘钱穆也曾谈到:“要之我国家民族之复兴,必将有待于吾国人对我先民国史略有知。”周先生正是有着这样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追求,使得先生在学术上特别是清史研究领域独树一帜,声名远播。

  周先生1930年出生在四川资中县的一个普通家庭,虽然成长于战争年代,但由于偏安一隅,尚能安静读书,完成学业。1951年顺利考入四川大学,1955年毕业后分配到中国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的前身,以下简称“历史所”)工作。到历史所后,周先生十分重视“打基础”工作,十年如一日,潜心钻研基本文献,通读了《明史》《明实录》《明经世文编》《清实录》《清会典》等书,查阅了许多明清文集、笔记、方志和清代档案,搜集了大量史料,为日后的满学、清史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从60年代初期,周先生开始发表个人专著和文章,并取得骄人成绩。据先生讲,那些年,他在未领取科研经费和出版补贴的情况下,个人出资70余万元,出版清史学术著作16部(900余万字)和清史小说4部(160余万字)。其中,《中国封建王朝兴亡史》《乾隆皇帝大传》等书,分别荣获第十一届“中国图书奖”“全国优秀畅销书”等多个奖项。《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中国图书评说》上曾刊发书评,评介先生的研究成果。同时,人民网、光明网、中国新闻网、新浪网、《北京晚报》等媒介,还对《清朝兴亡史》作了专题报道,产生了良好的学术效应。特别需要说明的是,先生在闲余之时,还专注于清史小说的研究与创作,而且反响较好。用周先生的话讲:“我的主业是清史,但也写些清史小说,我的小说有武侠、有爱情、有断案,但讲的都是治国安天下,以及人的品质、官的职责和如何让老百姓的日子过得好一些的故事,有一定的趣味性,不张冠李戴,不把死的活的都放在一起,该发挥的发挥,该改的改,但历史的基本史实、人物和年代不能乱,一切都以历史研究为基础。”据了解,近年由作家、电影评论家、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影视艺术系教授峻冰先生根据周先生同名小说改编的《天下第一清官》《乾隆皇帝下江南》《宁远大将军岳钟琪》三部剧本,颇受欢迎。周先生丰硕的学术成果,让我不由地感慨:任何志存高远的学术理想,都是坐冷板凳坐出来的,而不是想当然想出来的,只有脚踏实地、夙夜为学,才能实现个人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追求,才能为这个社会、这个国家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周先生目前在四川老家的居所比较宽敞,但我们却看不到华丽的摆设,大多是书籍,尤其是客厅的一壁书橱,颇为壮观,里面排满了清史档案、书籍和各种发黄的资料,特别是在《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明实录》等文档书橱里,密密麻麻地夹着发黄的卡片和便条。周先生解释说,做卡片是他们那一代学人的基本功,这些都是长年积累下来的,也是业师生前教导的。我们问他:“时下学风时有浮躁,为何您能在这故纸堆里长时间地坚守,并能做出大学问?”周先生说:“一方面是薪火传承,另一方面是使命使然。不坐这十余年冷板凳,就没有今日之通透。”短短数语,折射出周先生的为学之道。实际上,周先生自幼天资聪颖,勤奋好学,不仅得到过蒙文通、徐中舒、缪钺、王毓铨、杨向奎等先生的悉心教导,而且还参与过新修《清史》审阅,搜集、编辑过“乾隆朝刑科题本租佃关系史料”,抄录过孔府档案,撰写过《孔府研究》,编辑过《清史论丛》,参与并承担过国家重点项目及院所集体项目和交办的课题任务,学习过满文及相关辅助学科。直到现在,周先生仍笔耕不辍。正如他自己所说:“忆昔思今,辛勤耕耘,颇有收获,于国、于清史、于读者,都有所裨益。”

  此外,周先生还有着满满的爱心与社会责任感。2008年,周先生迁居四川原籍生活后,除继续从事科研工作外,还做了几件大事。一是积极支持当地教育事业。2010年至今,周先生与老伴杨学琛为彭山区“保胜中小学”无偿捐献爱心款12万元。当年4月下旬,周先生夫妇又为母校(四川大学)无偿捐赠了《清实录》《中国通史》《康熙汉文朱批奏折汇编》《雍正朝满文朱批奏折全译》等近200册图书。二是积极为当地改革发展出谋划策、发挥余热。一方面提供智力支持;另一方面以自己的学术影响和学术鉴别力,积极支持并指导当地在古迹遗存方面的发掘和保护。如在彭山区江口镇明末战场遗址的界定上,特别是对江口沉银的“金银财宝”数量的估计上,周先生就曾指出:张献忠沿陕西,过河南、河北,入湖北、湖南,再进入四川,一路所获财宝不可计量。他还指出:张献忠确实是个有钱人,目前已知出土的宝物,还远远不是张献忠宝物的全部。同时,他对张献忠的功过也作了客观的评价,说张献忠有过,但也有功。三是写碑立碑。2017年底至2018年4月初,周先生写了3400字的“不忘历史、不忘祖先《清代名人简录》”碑文,并诚请匠师精刻后立于彭山区保胜乡,立碑共计四座,个人捐资10余万元。周先生的善行义举在当地传为美谈并引起强烈反响。其间,眉山市领导高度赞扬周先生的爱国情怀,眉山市电视台、彭山区电视台、《眉山日报》以及成都媒介都作了专题报道。对于写《清代名人简录》、刻碑,周先生曾用六个字表达了他的心情:震惊、庆幸、崇敬。这是他爱国、爱乡、敬贤、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

  周先生和许多老年人一样也有多种老年病,但他的赤子情怀、学术追求和乐观的人生态度,让我们赞叹不已!用周先生的话讲,他现在有“专职司机”(外出、看病皆由侄孙接送)、“定点医院”(因先生对彭山区的贡献,区领导对先生关照有加)、“专职厨师”(侄媳一日三餐照护),还有个人的“居住空间”(书房、卧室)、“铁杆粉丝”(街坊邻里十分敬重先生,都乐意为先生帮忙)。周先生表示,他现在虽然远在四川,但时时刻刻关注着院所的发展和变化,他为院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感到无比自豪和欣慰,他十分感谢院所领导及单位同仁们的关心和牵挂。他同时表示,现在身处新时代,生活一天比一天好,一定好好生活,珍惜光阴,力争在百岁之前完成自己最后一部专著。面对须眉交白且年近90岁高龄的老人,我们除了感动,还是感动。他,像一支默默燃烧的红烛,为着理想、为着追求、为着薪火相传、为着一代学人的责任担当,默默奉献,皓首穷经,为我们后学作出了示范、指明了路径。

责任编辑:刘远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