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岳飞文化 > 名家名篇

武穆不朽

发布时间:2018-07-07 15:30:36  作者:  来源:岳飞吧
“人自宋后羞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比起岳王庙前一幅幅名传千古的挽联,我更喜欢这一幅清朝时秦桧后人秦大士驻足西湖畔,见祖宗跪像有感

“人自宋后羞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比起岳王庙前一幅幅名传千古的挽联,我更喜欢这一幅清朝时秦桧后人秦大士驻足西湖畔,见祖宗跪像有感而发的两句,读来不由让人脊骨发凉,青山有幸,白铁无辜,岳武穆39年的短暂人生就是这样在西湖美景中得到无限的升华。
关于岳飞的功绩,自是不必赘言,关于岳飞的操守,也是众所周知。在史书中,在其孙岳珂的回忆中,岳武穆变成一个完人,一座道德丰碑,一尊足以羞赧众生的神。
就这样,岳飞在800年前的夜晚,于临安风波亭化而为神,成为“忠”代名词,并与华夏王朝另一位死而为神的代表人物-----关羽组合成“忠义”双子星,永被世人传颂。
夫忠者,七德之首也,古之忠君,就是今之爱国,换言之,岳飞何以为神,其战功、其品德、其忠诚,我泱泱华夏尚有人可匹之,然其却贵在于一个“惜”字。惜那四度北伐未得全功,惜那800背嵬昙花一现,惜那螺蛳壳上十二金牌。八百年间,上至文人贵胄,下至贩夫走卒,面对泼墨宋史中的一次次怒发冲冠都会想到若张俊等辈能恪尽职守,四次北伐便能直捣黄龙,若宋之高宗尚犹存血性,八百背嵬便能驰骋辽东,若秦桧王氏不泯灭良心,何至十年之功毁于一旦。
因为缺憾,所以完美。因为完美,所以值得万年传颂。

在神台上待了800年的岳武穆,在近代终于被有心之人盯上了,在神坛上晃了三晃。
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是,岳飞抗击的主题——金国(女真族)已经划入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于是乎金史成了国史,喋血抗战成了民族内部矛盾,那么所谓的民族英雄光环就减弱了许多,可以流传的就仅仅是象征意义的忠肝义胆,试问:在民族融合的大环境下,又该怎么谈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呢?
这一点清朝人做的还算不错。
作为胡虏的后代,除了祖宗情缘作祟,将岳飞移出武庙,清朝人对民族精神的定义还是分的清的,雍正题匾“伟烈纯忠”、乾隆题诗“两言臣则师千古,百战兵威震一时”,何也?惜其才而壮其志也。岳飞之忠,对统治大有宜哉,塑造这样一座丰碑,对匡正民众的人格与国格大有裨益。可惜,女真人后代都明白的道理,近代以来,却出现越来越多一样的声音。
这群第一批开眼看世界的人,第一眼是震撼,第二眼就是自我否定。
欲亡其国、必先亡其史,欲亡其史、必先乱其史。
于是晃晃24史变成了帝王家书,忠孝节义变成封建残余,用西方的史学思想来解读东方5000年的文明,得出的都是冰冷的脊骨。
先毁灭的是岳飞的功绩,这里首当其冲的是以吕思勉为代表的一票所谓深受西方史学教育的历史学家。
岳飞是军阀,岳家军的本质是拥兵自重!
佐证很多,岳飞的部队称之为岳家军,只认主将不知君。在第一次兀术赶赵构过海之际,岳飞竟然保军避战,只敢在兀术退军之际才敢趁势收复建康云云。

荒谬!拿只鳞片爪就敢狺狺狂吠,何其低劣与无知。
很难想象,一个能理清上古72圣皇的史学大家能够得出这般荒谬的结论,今人尚有为其辩论者,认为其是为影射20世纪年代的军阀混战。如此种种不外乎是善假于物而已。
用毁灭忠诚来治理乱世,这不是愚蠢,是堂而皇之的别有用心。
列强环伺下,连忠诚都变成奢望,不是卖国又是什么?
有些东西是根植于民族骨子里的,不是宵小之辈可以肆意妄为的。
功绩难以抹杀,就开始抹杀本源。又有人提出岳飞之忠是愚忠!
何也?
岳飞坐拥南宋最强战力,竟然为了成全自己忠义之名,而不顾黄河两岸数十万殷殷百姓,退兵之后致使中原区域从宋之民再遭金人屠戮!
忠于人民才是忠于国家,忠于君主不过是奴性使然尔。
能说出这种话的人,妄人也,用今人的框去套古人的言行,恰若“何不食肉糜”一样,一腔愤慨不过莽夫尔。
殊不知封建社会,忠君就是爱国,无君就无国!
此之谓法理、正统。
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岳飞一心想的除“直捣黄龙”外还有“迎回二圣”了。
法理断,则国祚无啊。岳飞心心念者,无外乎维护宋之法理,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何岳飞会在“晚年”频频上书,请立太子,纵然君王恶之亦不惜。为的也是“法理”二字。
“晚年”!可笑的文字,39岁的人生确实是太过短暂了。
短暂到我们经无法将岳武穆罹难前的日子有一个通俗的称谓。每在史书中读到这一段,扼腕叹息之余深恨昏君奸党,苟安一隅之地,留存侥幸之心,自坏万里长城。殊不知求来的的和平叫只能叫喘息之机,唯有以战促和方为可行之解。岳飞即亡,当朝武将怎能不人人自畏,既然将士用命只能换来“莫须有”之戮,还不如退而求田问舍,保族秉仓,搏个封妻荫子,晚年安康。当然,如此也就奠定了其余诸将只能是一世之雄,当不起万古流芳。
“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风波引颈,长歌当哭,玄黄泣血,武穆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