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岳飞文化 > 名家名篇

秉承军人的精忠之义

发布时间:2017-12-15 16:10:30  作者:  来源:
去年,电视剧《精忠岳飞》在各大卫视热播,再次让关于岳飞的话题引发热议。其中,尤为夺人眼球的是剧中恢弘壮阔、浴血拼杀的经典战例:郾城血战大败金兀术、骠骑突杀大破朱仙、用兵设

去年,电视剧《精忠岳飞》在各大卫视热播,再次让关于岳飞的话题引发热议。其中,尤为夺人眼球的是剧中恢弘壮阔、浴血拼杀的经典战例:郾城血战大败金兀术、骠骑突杀大破朱仙、用兵设伏收复建康……

  英雄往事越千年,如今观之依然让人血脉贲张、震撼心灵!我想,这正印证了斯宾格勒评价拿破仑战争的偶心一语:“战争的精华,不是在胜利,而是在于文化命运的展现。”岳飞之所以受到世人敬仰推崇、成为军人的精神高标。就在于他身上张扬着精忠报国的武德文化。这种文化,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核,成为我国历代军人的共同价值追求。

  回顾历史,精忠思想在漫漫长河中氤氲化生、澎湃激荡,演绎了无数金戈铁马、慷慨悲歌的战争传奇,浓缩成卷帙纷繁、浩如烟海的典籍诗篇。早在战国时期,《孙膑兵法》就提出“忠、信、敢”的武德标准。至三国,诸葛亮所著《将苑》进一步总结提出了“勇、信、忠、仁、谋”等15条武德律令。可以看出,历代兵家都将“精忠”列为军人必备的素养,一直以来均受到重视和提倡。同时,精忠之义还伴随着时代发展,内涵不断得到丰富。具体说来,笔者认为,其主要包含以下几层含义。

  一是致勇胜战、持节立义的忠勇精神。《墨子·修身》说:“战虽有阵,而勇为本焉。”这里所说的勇,指的就是战斗精神。一支军队畏战怯战、贪生怕死,就算是“武装到牙齿”也绝不可能决胜疆场,抵御外侮。古代将领带兵打仗,首重胆魄。只有具备了“致勇”的精神,其他因素才会得以发挥。否则,临战就会“心先怯”“忘其技”,是“俱败之道”。在勇的基础上,兵家还强调勇与义的相合,倡导“义勇”,在今天来说,即对党、国家和人民的忠诚。在一些优秀的古代军人身上,我们往往能看到视“吾土吾民”为天的价值取向。《宋史》记载,南宋名将李庭芝面对重兵围困,死守扬州,正气凛然地选择了与百姓故土共存亡,最后以身殉国。明朝英宗昏庸无能,致国土丧失,兵败被俘。敌军挟天子逼迫军队统帅于谦投降,他毅然向全军下令:“国家的领土寸步不能让人!”他们身上彰显的忠勇精神,超越了历史和阶级局限,发人深省,令人钦佩。

  二是以身许国、誓死行阵的奉献精神。奉献精神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内在精神,“辞不忘国,先国后己”“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等口号传达出古代仁人志士担责任于己肩,挽黎民于倒悬的社会责任感和报国使命感。这一精神,在古代军人言行上体现得更加炽烈而典型。兵书《魏缭子》有云:“将受命之日忘其家,张军宿野忘其亲,援桴而鼓忘其身。”《司马法讲义》亦说:“就行列则忘其亲,冒矢石则忘其身”。而倡导以身殉国,更是奉献精神的“绝唱”。“临终不忘国,忠也。图国忘死,贞也。”“军败则死之,国危则亡之”成为评判军人武德风范的最高标准。东汉来歙以死进谏,匡扶国本;马援花甲之年请缨出征,病死疆场,这些壮举,无不受世人讴歌和效仿。

  三是习武精艺、效命沙场的尚武精神。从民皆甲士的先秦到崇武备至的汉唐,再到国衰外侮的宋清,尚武精神都或隐或明、或强或弱,绵长不绝地奔涌传承于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武章典籍中,不少兵家都对习武精艺的重要性作出论述。刘基《百战奇略》提出“凡欲兴师,必先教战”,俞大猷《兵略对》提出“艺精则胆壮,胆壮则兵强”。可以说,古代将士无论出生名门望族,还是布衣寒门,都将习武精艺视为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即使是和平时期,许多胸怀强烈责任感的军人,在国家承平日久、人不知兵的社会风气中,仍然襟怀大志、操习武功,砥砺自我,以期肩挑重担,祖逖的“闻鸡起舞”、陶侃的“运砖砺志”等典故,凸显的就是这种武备不懈的尚武精神。而一旦国家、民族遭敌入侵,尚武精神又体现为从军报国、征战疆场的使命感召。“一闻边烽动,万里忽争先”“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这些诗词歌咏的正是古代军人扶危济世的最强音。

  当下,社会价值多元文化交织,科学继承和弘扬传统军事文化中的精忠思想,汲取其精华和养分,对于构建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在战斗文化中砥砺官兵牢记强军目标、坚定强军信念、献身强军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促进作用。

  (作者系西藏军区某旅政治委员)